(受訪者提供/圖)
圈內(nèi)人對楊全強有著高度統(tǒng)一的印象,知道他和他帶領(lǐng)的小規(guī)模出版公司出了很多好書,,還知道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非暢銷書,。
沒跟他合作過的人開玩笑,說物傷其類,,自己作為“滯銷書作者”,,不敢也不能找他出書,“否則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p>
而合作過的那些,事后也往往只能感念他其它方面的好,,至于數(shù)字層面的結(jié)果,,就當沒那么重要好了,。2016年,楊全強還在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的上河卓遠文化,,他聯(lián)系上趙松,,表示自己看了很多趙發(fā)在豆瓣和公眾號上的短文,提議完全可以將它們結(jié)集成書,。趙松一開始比較猶豫,,覺得自己寫的那些文本非常模糊,分不清是小說還是隨筆,,難以定義,。那時他已經(jīng)寫出了登上國內(nèi)眾多榜單的《撫順故事集》,但在楊全強之前,,確實也沒有別的出版社找上門來,,碰這顆長相怪異的果子。他本打算等幾年再考慮出版,,中間先寫幾本其他的書用以鋪墊,。
兩人在電話里聊了一個小時,最終趙松被說服了,。他充分感受到了楊全強的誠意和專業(yè),,對方提及對他以往的作品都有關(guān)注,包括寫的書評,,講到這些待整理成冊的新作時,也沒有籠統(tǒng)地一句“喜歡”了事,,而是挑出了對作者本人而言剛好也是比較隱晦的幾篇,,從文字角度具體分析其寫法的獨特,對視覺的應(yīng)用,、轉(zhuǎn)化等,。趙松后來想,也許因為他也是詩人,,對文字非常敏感,,因此能注意到很多傳統(tǒng)編輯不太容易注意到的微妙。
拍板后第二天,,楊全強就把合同快遞到了上海,,趙松一方面佩服他的勇氣,同時又替他的爽快擔憂,,怕到時讀者接受度差辜負了他的這番熱情,。楊全強用近乎自黑的方式寬慰他,“你不用擔心,,這不是你需要操心的,,我出好多學(xué)術(shù),、哲學(xué)類的書,都不掙錢,,但有價值,。”
兩年前,,楊全強跳出體制,,自創(chuàng)品牌“行思”,投資人口頭承諾可以供養(yǎng)他們?nèi)瓴毁嶅X,,實際上才做了一年,,資方就由于別的原因陷入了困難。出版中斷,,楊全強徒留拳腳還沒來得及好好施展的不甘,,“出版不是其他的生意,一年時間出不了多少書,,加上人力成本,,神仙也不可能第一年出版就掙錢,肯定虧,?!?/p>
2022年年初,他重振旗鼓,,由新的資方支持成立“新行思”,,在當時的一些采訪里稱之為“最后一搏”。他后來解釋,,其實重點不在于是不是出版生涯的“最后”,,更多是想表達終于可以擺脫突然的人事變動或者資本撤離帶來的困擾,可以在資方不干預(yù)的情況下完全掌握自主權(quán),,從而好好用力“一搏”,。
這次出發(fā),他做了兩點調(diào)整,,一是壓縮特別長線的產(chǎn)品的比例,,“比如說社科類,很多學(xué)術(shù)思想的書需要三五年才能得到公允的評判,,繼而盈利,。但是我們這一兩年得讓自己先活下來,所以暫時會克制住出版這類書的沖動,。以前我可以做一半都沒有問題,,現(xiàn)在盡量不要超過30%”;另外就是強化營銷,,碰到重點產(chǎn)品,,團隊全體成員(10個人)都會投入,。
10月19日,新行思出版的國內(nèi)首部關(guān)于法國作家安托南·阿爾托的文集《對詩歌的反叛》特裝版預(yù)售了一周,,看到題材并不熱門且在900多頁厚,、定價180塊的情況下居然賣了近千冊,楊全強相當滿意,,這已然超出他們月售800冊的預(yù)期,。他將預(yù)售鏈接轉(zhuǎn)發(fā)到朋友圈,并配文,,“以前做事從不想輸贏,,以后要想著贏?!?/p>
乍看之下以為他決意從此開展一番宏圖偉業(yè),,結(jié)果他中氣不太足地解釋道,“我說的贏就是我們的團隊能一直愉快地在出版行業(yè)做下去,?;钪褪腔钪??!?/p>
“找名人出書,追著別人合作,,不爽”
一旦了解業(yè)內(nèi)的普遍情況,,你就會發(fā)現(xiàn)楊全強的愿望其實不太正常。
先后在兩家大型出版社工作的一位編輯說,,一般的大眾書,,但凡賣個兩三千本,甚至一兩千本,,就能保本,剩下的都可以看作增量,。他待過的團隊都不會按月或者按年制定銷量目標,,因為不虧錢其實很簡單,大家的預(yù)期,,都寄托于制造爆款,。
在同行勃勃野心的襯托下,僅僅是想求生的楊全強難免清心寡欲得有些異類,。旁人對他的評價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我行我素”——不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慮,,堅持自己的標準,憑一己之力避開了所有比較容易暢銷的方式,,比如跟熱點,、找名人出書,、關(guān)注當下議題,或是成為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占據(jù)山頭,、壟斷資源。
他悠悠地解釋道——
“我覺得從選題的角度,,我們做這一行,,通過做書來對時代做出回應(yīng),它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也有各種各樣的距離,。我們拿比較好理解的女性主義來說,大家也看到外面有一些賣得比較好的,,比如《如何抑止女性寫作》,,這些都是比較直接的。我以前也做過法國的露西·伊利格瑞,,一個女性主義學(xué)者,。她是從更深層次去研究性別的本質(zhì),但是這些書能不能大賣,、能不能被更多的人閱讀,,就不好說了。更多的人能理解的肯定是通俗易懂,、比較直白的東西,。
話題、熱點,,都是你在別的東西后面跟著跑,。我是覺得除了公共性的話題之外,我們可以自己來創(chuàng)造,,或者說在某一層面,、某一領(lǐng)域的讀者里面,我們來引發(fā)這樣的話題,。因為整個社會不可能大家都只關(guān)注同一個話題,,比如疫情、戰(zhàn)爭,,大家肯定還有很多其他需要關(guān)注的文藝問題,、學(xué)術(shù)問題、情感問題,。
“文化本身就豐富多樣,,各種層面、領(lǐng)域,、寫作風格,、表達方式,,有的人就做詩歌,他也做得很好,。像我們做的阿爾托,,包括很多寫作者、很多知識分子也都沒聽過,。也有同行說,,你這個我完全不懂,但我們兩周賣了1500本,,也還不錯,。
“《百年孤獨》《秘密花園》這些超級熱賣的書,同樣也是跟當下的社會話題完全無關(guān),。一個出版團隊只要能好好地活下來,,就可以完全不去考慮那些特別時髦特別熱門的話題?!?/p>
2002至2003年他曾短暫跟風,,出過幾本跟世界杯以及非典相關(guān)的書。事后很快就“覺得不高級,,不考慮了”,。“比如說非典時出的西方瘟疫多少年,,我覺得那種綜述性的書沒有太大的思想文化含量,,如果不是營銷能力特別強,實際上也賣不了多少,;至于找名人出書,,得追著別人合作,反正很不爽,?!?/p>
楊全強的團隊在裝修前的辦公室里合影(受訪者提供/圖)
審美上不允許,性格上他也做不到,。他曾表示,,“從對生活的影響方面來說,一個人可能就那么幾本書,,幾個人物而已?!背煸谒爝叺拿麊伟▎谭?、李尋歡,“我性格上受武俠的影響比較深,,不喜歡爭,,也不太喜歡求人,。我就喜歡淺嘗輒止,不務(wù)正業(yè),。比如說我這么多年做音樂,,搖滾文化、爵士樂這方面的書做了很多,,這二十年差不多也做了二三十種,。但是要做得很專業(yè),二十年應(yīng)該做到一百種,,讓大家想到流行文化,、講到流行音樂,就想到這家出版社和他們的產(chǎn)品線,。但是我不太愿意這樣做,。”
“這樣做有什么不好呢,?”
“我也不知道,,好多事情我也不知道,就瞎做唄哈哈,。我們都沒有著急,,實際上每一本書都很獨特,都有它的能量,。我們只考慮這本書喜歡不喜歡,,然后大概有個規(guī)劃,不會特別強調(diào)某個系列必須做大做強,,必須做到什么中國頭號,。我們沒有這么想過。
“三五年之后,,你也會發(fā)現(xiàn)我們幾條產(chǎn)品線做得比較穩(wěn)定,,也在延續(xù)。這不是一個首先要確立的目標,,但是我們會沿著這條線去選,,去往下做。因為我們的閱讀愛好比較穩(wěn)定,,團隊在趣味上重合度比較高,,所以基本上他們喜歡的,一看,,我也都很喜歡,。我也不可能什么都看。
當然你提到《巴黎評論》作家訪談系列,當時我就是見聞不夠,,不知道有這個東西,。我要知道我也愿意去做,不想做暢銷書的是小狗,。不過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比較玄妙的事情?!?/p>
編稿時不要自我發(fā)揮,,除非真有硬傷
有這樣一位與世無爭的老板,團隊可想而知呈現(xiàn)出的也是一股悠閑,、淡定的做派,。這里沒有正式的選題會,編輯們碰到想做的書,,就向大家提一嘴,,要是剛好有別的同事也了解,就幫個腔,,楊全強便立馬去問版權(quán)事宜,;如果提出來大家都沒聽過,辦公室里便鴉雀無聲,,16型人格測出來都是I型(內(nèi)向)的一群人默契地陷入全體沉默,。
對外宣告成立新品牌以來,孤注一擲的氣氛并未順利地在當中滋生,,楊全強用難為情的口吻介紹,,“其實跟以前差不多。我們也不希望大家整天熱情高漲的,,把它當作一個日常生活就行了,。比如說我們重點產(chǎn)品出來之后,大家鉚足了勁,,好好折騰一下,,弄點存在感,但是總體上我們還是希望是一種日常生活式的(工作節(jié)奏),。我們反正就這么多活,,談不上什么加班不加班。我也不算領(lǐng)導(dǎo),,只不過年紀大一點,,在這個行業(yè)比他們時間長一點,算是帶團隊吧,,一個團隊做事,,總要有人確定一些東西,。”
大家平日稱他楊師傅,,跟著楊師傅做事,規(guī)矩就是沒有規(guī)矩,,“把活干好就好”,。招人時不見清晰羅列的標準,“學(xué)歷,、專業(yè)會給你提供一個基本的參照,,其他的我也不知道,看眼緣吧,。面試的時候會稍微問一下跟讀書有關(guān)的,,但這個不會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標準。如果你說我喜歡中醫(yī)養(yǎng)生,,經(jīng)??慈绾巫鲨べぃ俏揖筒粫x你了,。你說我喜歡喬伊斯,,喜歡桑塔格,那大家就比較對眼,?!?/p>
2021年4月,新行思新招了三位年輕編輯,,其中一位剛從法國學(xué)完哲學(xué),,沒有任何出版經(jīng)驗。電話面試時,,她頗為緊張,,提前做了些準備,沒想到楊全強一上來就勸退,,詳細解釋這個行業(yè)機遇不大,、問題挺多,苦口婆心建議她考慮清楚,。10分鐘過去了,,她意識到這看來并不是唬應(yīng)聘者的考驗,而是肺腑之言,。但這種事先端出風險,、底線的“反向畫餅”意外地帶給了她安全感,到了線下面試環(huán)節(jié),,在她的回憶里也就是像嘮家常一樣和已入職的同事們聊聊畢業(yè)論文和日常興趣,,絲毫沒有激烈討論以及讓人感到壓力的測試,,她的感受是“單位氛圍非常輕松,大家就像同學(xué)的關(guān)系”,。
入職半年之后,,她從去年年底開始報題,至今已陸續(xù)通過了五六個選題,,“只要你表示這就是你想做的,,楊師傅一般都不會卡你。大的面向他幾乎不怎么管,,對我們他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在編稿時不要自我發(fā)揮,除非真的有硬傷或者出現(xiàn)翻譯錯誤,,否則盡量不要更改原稿的意思或者表達,,只要說得通就不改?!?/p>
此前的媒體報道提得比較多的是楊全強執(zhí)意保留作者“五腑六臟”的表達,,再次提及,他繼續(xù)用微弱的聲音強調(diào),,“我這方面是比較松的,,也不敢亂改,怕改對為錯,,怕出笑話,。我覺得這沒啥,因為你要有點陌生感,,語文要有余地,。特別精確、特別嚴謹,、一絲不茍——我覺得寫作它本身不是這樣一個東西,。每個人的節(jié)奏、語速,、說話方式,,可能也都會有差別,很多編輯會改這些東西,,比如調(diào)換語序或者別的,。我是覺得只要我能理解我就不會改,沒有硬傷就盡量不改,?!?/p>
對于他人的原創(chuàng),新行思團隊一律予以高度尊重,?!秾υ姼璧姆磁选芬粫呢熅幷f,,這次的封面設(shè)計幾乎是一次過,“我們非常不愿意隨隨便便批評,,馬虎地提出建議,,前期慎重選擇信任的設(shè)計師,確保他能對風格有大概的感知,,開工了就不會太多干涉,。”
在這之外的諸如選紙,、印刷工藝等環(huán)節(jié),他們則十分嚴苛,?!秾υ姼璧姆磁选吩瓡鵀?500頁,國內(nèi)新版經(jīng)過排版上的調(diào)整壓縮了1/3,,但近千頁的篇幅依然非常厚重,,因此需要選用輕薄的紙張,責編介紹,,“這樣對工藝要求就更高,,因為薄的紙動不動就很脆,容易撕爛,。期間我們多次推翻,,不斷地讓不同的公司寄來紙樣,直到楊師傅拍板,?!?/p>
最后他們“不計成本”地選用了一款兼顧薄度與韌性、摸起來像布匹的進口紙,。決策過程中,,楊全強都是一副溫和的意見表達者的形象,對某個環(huán)節(jié)模糊或是不滿意時,,他會習(xí)慣性地說“我再感覺感覺”,,隨之把問題先放在一邊,直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出現(xiàn),。新同事剛開始沒透徹理解這句話,,過幾個小時便去問進展;久了才明白,,感覺需要的時間很可能跟“改天吃飯”一樣遙遙無期,。
“作為一個出版人,我一輩子可以貢獻很多好書”
這些瑣碎而具體的事情,,拿去問身邊人會輕易得多,,向楊全強打聽的話,,估計他只會尷尬一笑,不愿多聊,。他不止一次不留情面地對來訪者表達:“我覺得出版沒什么好談?wù)摰?。”他不是科班出身,,從未學(xué)過出版,。多年實踐為其塑造了踏實的價值觀,“出版這個東西就是做,,你編書,,跟設(shè)計師磨合,印出來,,然后你去推廣分享,。談?wù)摰脑捑妥兂闪泄ぷ髑鍐瘟耍鏇]什么好談?wù)摰??!?/p>
平日與同行一起喝酒,他也不大談工作,?!拔也粫鲃尤枴D阕瞿愕?,我做我的,。好還是不好、效果怎么樣,,反正看讀者,。有的編輯做完一本書,在豆瓣上看到不好的評論,,他會讓人家去刪,。我上豆瓣會看看有多少人標記想讀,還是關(guān)心這個數(shù)字,,但不會逐條看評論,。”
甚至跟出版有關(guān)的電影他都不太關(guān)注,,很多編輯看得熱淚盈眶的日劇《重版出來》中那些振奮人心的臺詞很難從他嘴里說出,,他拒絕美化,不打雞血,,對團隊內(nèi)部需要鼓勁時的發(fā)言也趨于平實:“你們很好,,已經(jīng)很好了,我們一定可以辦到的,?!?/p>
拉遠了來看,,從工作明細中抽離,像欣賞一株盆栽一樣談出版,,他的熱情會比較明顯,。
“我覺得出版它真的可以作為一個事業(yè)。人一輩子寫不了幾本書——寫不寫得出來還不好說,,但是作為一個出版人,,我一輩子可以貢獻出很多好書,我覺得這個是很有意義的,。這個想法從我三十多歲剛開始干這行時就有了,,那是對出版熱情最高漲的時候。
“中間遇到做得很累,,或是做得不如意的時候當然有動搖,,肯定有過那種比較低落的時候,但我沒懷疑過出版這個文化產(chǎn)業(yè),,我不會有絲毫的懷疑,它應(yīng)該存在,。你想一想,,余華寫一本《活著》,也需要一個編輯,。而且這個編輯除了余華,,還可以做莫言,還可以做馬爾克斯,。這個事情已經(jīng)很滿足了,。從社會角度來說,一個好編輯的能量,,遠遠大于一個好作者,。當然,我寧愿自己寫一本《活著》,,只是這輩子沒希望了,。
“一流的人才去寫作,二流的人才可以去做編輯,。這個行業(yè)還是值得,,和這些作者、譯者,、文本打交道,,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幾百年來一種儀式性的存在,,我覺得它不會不存在,,但好多事情我也無法預(yù)測,。”
楊全強(右)與作家趙松(受訪者提供/圖)
他唯一確信的,,是眼下這個公司,,“我們會活下來的,這個毫無疑問,?!痹谂杂^者眼中,楊全強有自己獨特的偏好,,對書的敏銳毋庸置疑,,一直有獨行俠一樣的勢單力孤的感覺,“他本人很文學(xué)化,,青年時期就很藝術(shù),,更多的是獨立出版人的形象,而不是一個公司老總的定位,。他以獨立的姿態(tài)或者身份跟各出版集團周旋,。”
走得更近的友人體恤他在生意往來背后的努力,,“他偏向自己對文學(xué)的感覺,,不僅僅把一些成熟的作家找出來做,更多是培養(yǎng)或是培植一些有價值的選題,,不是暢銷書,,而是長銷書?!?021年備受關(guān)注的《三只憂傷的老虎》正是出自楊全強的團隊,,趙松對此多少感到有點意外,整部作品充滿了語言游戲,、文體實驗,、文本互動、反常排版,,他知道這本書難做,,光是說服譯者接下這個任務(wù)就花了好幾年。出版前他便拿到了譯稿,,對于這本“傳說中的拉美文學(xué)遺珠”他滿懷期待,,同時也因為了解其實驗性的文本和閱讀難度而擔心市場接受度。
但在他的記憶里,,那段時間楊全強倒是“挺淡定”,,“他認定的事就會耐心去推動,反倒有一種大而化之的能力。出版業(yè)本來有很多辛苦和焦慮,,但他能回到宏觀,,不被微觀困擾,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p>
最近在一檔播客節(jié)目里,趙松聽到一個觀點,,說國內(nèi)的出版如今彌漫著華爾街式的財務(wù)思維,,不管產(chǎn)品,只關(guān)心效率,,賣不了3萬冊就不要報這個選題,。他從而想到楊全強,“做出版這件事對他而言不是發(fā)財之道,,不是產(chǎn)業(yè),,不是工作,說到底還是理想,。他有很多選擇,,去高校當老師多好,但他更想做他想做的事,。外界對他的價值評定比較公允,,比較知道他在干什么,否則他也拿不到投資,,市場也很現(xiàn)實,。這個事情雖然無法迅速變現(xiàn),、獲得大利,,但本身有意義,需要慢慢發(fā)酵,。叫好和叫賣如果不能兼顧,,至少要叫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