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彤/圖)
相關(guān)報道詳見《重啟人生:35歲后職場人如何應對裁員和轉(zhuǎn)型》
寫這篇“記者眼”之前,,我突然意識到,這并非我首次在報道中涉及“職場35歲現(xiàn)象”,。
2021年2月,,我曾寫過作為雜志年終策劃之一的《打工人的2020年:不只有內(nèi)卷》,故事的開頭就是一位35歲的上海姑娘,,在新冠疫情暴發(fā)的這年,,她被迫換了三份工作;再早些,,2018年年底,,彼時正值“互聯(lián)網(wǎng)裁員潮”,我寫了《麻木的幸存者,、崩潰的HR和憂慮的獵頭,,這是他們眼中的裁員》一文,。故事的首位講述者同樣是35歲左右的女性。作為裁員潮中暫時的幸存者,,她對自身心理狀況的描述是“惶恐”和“凄涼”,。
一浪又一浪,類似的劇本,,被迫走上傳送帶的各式面孔,,80后尚未退場,90后又被推上了臺,。
但這一次,,仍是我聚焦大齡職場人士的首次嘗試。與前幾年相比,,我自己也正走向35歲,,關(guān)注的視角也更加貼近。這次采訪,,跟幾位受訪者的交談大都超過兩小時,,時間在不知覺中就過去了。仿佛乘坐了一趟情緒的過山車,,人們會談起年輕時打雞血般的拼搏時光,,辛苦是必然的,但更多是與夢想相伴的榮光,,也會聊起壯年被裁,、求職無門后的各種心境,那是一鍋混雜著焦慮,、自責,、憤怒、無助,、自我否定,、迷失等負面情緒的大亂燉。
即便有家庭,,要蹚過這片情緒的泥沼,,很多時候仍是只屬于自己的孤獨跋涉。你不希望變成一個面目可憎的怪獸,,讓那些刺繼續(xù)扎傷更多你愛的人,。那朋友們呢?就像文中房平說的,,哪個中年人沒有自己的“雞飛狗跳”,,“大家再也不會像二十五六歲那樣,一起逛街,,一起徹夜長聊,,好像人生只有自己,。”即便是能互相借錢的交情,,又有多少人能有足夠的閑心和閑興來消化他人噴涌而反復的負面情緒呢,?離開飯桌,掛掉電話,,人人都有自己的戰(zhàn)場,。某種程度上,在這樣一個“脆皮社會”,,情緒價值確實比金錢更可貴,。
篇幅所限,有些細節(jié)我并未記入文中,。比如有受訪者成為“失業(yè)賽道”的博主后,,外出培訓被前同行認出,卻掛不住臉面,,只能慌忙遮掩,,否認自己正是那個困頓在家的前高管;比如和丈夫一起去他的朋友家吃飯,,本來想聊聊最近的生活,,卻發(fā)現(xiàn)丈夫并不打算告訴對方自己失業(yè)的消息;比如求職接連受挫,,在家人面前“祛魅”,,妹妹不再看重一個失業(yè)者的建議;又比如失業(yè)后,,節(jié)儉的考量之外,,你的時間也不再被他人認為是寶貴的東西,為了給新裝修的房子透透氣,,從北京西南六環(huán)到東南六環(huán),,公交加上地鐵,一個往返就要花費七個小時……那些微妙的情緒,,真實得讓人沉默。
所以,,所謂中年人身上流露出的通透和堅韌,,哪條不是來自生活的捶打呢?
當然,,歲月所給予的并非只有挑戰(zhàn),,也有階梯。許多中年人經(jīng)過多年的職場奮斗,,特別是那些把握住了行業(yè)上升期紅利的職場人士,,經(jīng)過風雨,,看過風景,有一定的財富積累,、人脈資源,,也有一定的抗壓能力。這是同樣面臨失業(yè)壓力的年輕群體所不具備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盔甲和軟肋,。
寄望于能柳暗花明,就只能硬著頭皮,、盡量樂觀地繼續(xù)向前走,。一生何其短,或許我們應該學著做個體驗派,,無非是關(guān)關(guān)難過關(guān)關(guān)過,。又或許,習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