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宸和媽媽在金盞東村村口。2022年,,興宸和媽媽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與打工的爸爸團聚(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2024年5月末的一天,,我們如約前往北京東北五環(huán)外的一個公益親子園。早高峰時段,,車子穿過望京地區(qū)擁擠的人群和鱗次櫛比的現(xiàn)代化寫字樓駛入金盞地區(qū),,道路逐漸變窄,兩側密密麻麻排著灰色的一二層小樓,,露臺上晾曬著各色衣褲,。親子園就隱蔽在城中村的胡同深處。
興宸(左二)在親子課堂的繪本環(huán)節(jié)回答橘子老師提問(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金盞地區(qū)居住著大量外地來京務工人員,。2017年,,公益機構“活力未來”在這里開展親子園項目,為流動兒童及其家長提供公益服務,,也開設收費低廉的小班親子課,,服務范圍輻射了小店村、西村,、東村等周邊村莊的外來人口和家庭,。羅鑫老師介紹,親子園鼓勵家長帶著孩子每天來參加課程,,也可以根據(jù)喜好選擇親子活動,。
上午9點,親子課小班開課,,學員都是兩歲左右的兒童,。橘子老師坐在教室的地墊上,情緒飽滿地帶領三個家庭一起打招呼,、做游戲,、讀繪本。興宸揮舞著節(jié)奏棒跟老師一起探索不同的韻律,,媽媽在一旁也跟著打節(jié)拍,。
俊楓和媽媽楊曉楠在村廣場。2015年,,楊曉楠從四川達州來到北京打工,,之后結婚生子??鬟€有兩個姐姐在四川老家讀幼兒園(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2022年,,8個月大的興宸跟著媽媽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與打工的爸爸團聚,一家人住在東村,。爸爸是一名運垃圾的司機,,長期上夜班,,白天在家睡覺。一家三口難得有共處的時光,,大人看手機,,興宸獨自看電視。
媽媽帶著俊楓(左)來親子園參加活動,。親子園不僅為孩子們提供活動的空間,,更是媽媽們的交流園地(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偶然得知親子園提供免費的場地和課程,媽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帶著興宸來了,。在這里,她看到好幾個與她情況相近的家庭:爸爸在京打工,,媽媽全職帶娃,。興宸也遇到了年齡相近的小伙伴。
詩沁全家在住處門前,。爺爺奶奶十多年前從四川巴中來北京打工,。詩沁的父母都是聾啞人,曾經在老家開理發(fā)店,,后來生意不好,,也來了北京(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興宸說話晚,一歲半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媽媽因此焦慮了很久,。來到親子園后,,老師們告訴她,,要讓孩子開口說話,就要多跟他交流,。之前興宸要什么,,用手一指,大人就遞給他,。后來他們才知道,,要告訴孩子這是什么,多進行互動,。他們也盡量不在興宸面前玩手機了,。
媽媽幾乎每天都會帶著興宸來親子園,跟著老師唱歌,、讀繪本,,跟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2024年,,兩歲的興宸逐漸開口說話,?!罢f得還不太清楚,但比以前愿意表達了,?!眿寢寣⒆拥倪M步感到欣慰。
詩沁(左)和小伙伴在自由活動教室玩耍時發(fā)生了“小插曲”(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很多家長只是來了北京,,但教育方式和意識還沒有提升,。遇事會吼一下,覺得打也正常,;自己想歇會兒了,,就給孩子手機玩?!庇H子園的項目主管孟晶晶說,。11年前,她帶著兩歲的孩子來到位于東壩地區(qū)的親子園上課,,那時許多媽媽對“早教”這個詞都很陌生,。“0-3歲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很多是基于照養(yǎng)人缺乏科學的育兒觀念和知識,,她們沒有地方可以獲得相關的服務和支持?!?/p>
橘子老師和兒子在親子園,。她曾是帶著孩子來親子園上課的家長,后來由受益者成長為親子老師(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親子園在提供親子服務的同時,,也為家長提供育兒指導服務,。在每周一次的家長讀書會上,羅鑫老師會帶著家長共讀一本書,,以案例,、角色扮演和交流分享的形式,傳遞科學的育兒理念和親子溝通技巧,。
最直接的幫助就是讓家長學習在家里也能陪孩子玩的游戲,、知道該怎么與孩子建立規(guī)則等。好幾位媽媽都說,,孩子以前跟人要玩具,,別人不給就又哭又鬧,現(xiàn)在孩子懂得了用自己的玩具去交換,。在親子園,,孩子們起了沖突,家長們不再“拽過來吼兩句”,而是學著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孩子溝通,。
景宸和媽媽在住處附近的街道上,。兩歲半的景宸2024年3月初跟著爸爸媽媽從老家成都來到北京。目前,,爸爸找到了一份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媽媽全職帶娃(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橘子老師和羅鑫老師曾經也是帶著孩子來親子園上課的家長,后來由受益者成長為親子園的老師,?!白尭嗔鲃印⒘羰貎和捌浼彝ハ碛谐掷m(xù)獲得早期親子教育的機會,,并發(fā)生改變,。”孟晶晶總結她和同事們的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金盞地區(qū)的親子園已服務了三千多個家庭。在全國,,“活力未來”通過與其他公益組織合作,,累計為10萬多名0-3歲的流動和留守兒童及其家長提供了服務。
橘子老師和兒子沐沐在親子園吃著從家?guī)淼奈绮?span id="qqhou9gi" class="cm_pic_author" style="color: #aaa;">(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幾乎每個工作日,,兩歲半的詩沁都會跟著媽媽來親子園參加活動,。詩沁的爸爸媽媽都是聾啞人,奶奶爺爺在北京打工十多年了,。羅鑫老師記得,,詩沁剛來園的時候幾乎不怎么說話,經常一個人在角落里觀察,。后來在老師的鼓勵下,,她慢慢變得自信而外向。家里人看到她的變化,,更堅定了每天來親子園“打卡”的意愿,。
放學回家,,景宸在床上玩耍,,媽媽在準備午飯。這個12平方米的出租屋位于金盞西村,,租金加電費每月大概1200元(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詩沁今年9月就要就讀金盞地區(qū)的幼兒園了,。爺爺奶奶在老家縣城買了套房子,目前家里計劃先留在北京,,多賺點錢,。“但我們都快60歲的人,外面工地也有年齡限制,,一直打工也不現(xiàn)實,。”
沐然和奶奶在住處的過道,。沐然一家來自河南信陽,,媽媽在一家商場做銷售員,爸爸是夜班代駕司機,,奶奶幾乎每天都會帶沐然上親子園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小小一座親子園,,讓我們看到了外來打工人群育兒困境的一個切面。許多媽媽在生育前也是打工者,,為了照顧孩子而成為全職媽媽,。興宸媽媽說,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她想找個工作,,但要能配合接送孩子的時間。
梅子老師和女兒在親子園門口(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26歲的楊曉楠平日里都帶著未滿周歲的小兒子到親子園上課,。她有兩個女兒在四川老家讀幼兒園,,想等兒子到一兩歲再送回老家讓奶奶帶,夫妻倆繼續(xù)在北京打工,。但她也舍不得跟孩子們分開,,內心很矛盾。
親子活動課上,,橘子老師拿著“小寶寶”玩偶與沐然互動,,引導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親子園的負責人李海燕注意到在同一個兒童身上不停轉換的流動和留守的身份,“我們實實在在地看到養(yǎng)育人在親子園習得親子互動中非常重要的‘接納與尊重’,,并一直延續(xù)到未來的生活中,。相信流動兒童和家庭在這個階段習得的這種能力,會成為其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的一種助力,?!?/p>
親子班的孩子們準備拍攝結業(yè)照,梅子老師為女兒整理衣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