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縣千佛寨石窟,,守護人楊仁玉,。守護千佛寨13年以來,她每天都在佛像前幫游客點燈祈福(戴小兵/圖)
石窟藝術傳入中國后,,從魏晉至盛唐,,在北方形成兩次造像高峰,。安史之亂過后,中原地區(qū)在經濟發(fā)展和宗教熱忱上再難支撐石窟開鑿,,而經濟穩(wěn)定,、文化延續(xù)的川渝地區(qū),卻在唐宋期間開鑿出多如星辰的摩崖造像,。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顯示,,川渝地區(qū)石窟目前尚存八千多處,約占全國石窟總量的三分之一,。
重慶市大足區(qū)普圣廟石窟,,守護人龍運高(右)與老伴陳貴素。74歲的龍運高在這里守護了四十多年,。在守護石刻的同時,,夫婦倆會編織蒲扇補貼家用。龍運高說,,等到哪天守不動了,,他們就動員兒子來接班(戴小兵/圖)
這些石窟不僅僅有以皇室為首的統治階層主持的造像,還有地方士紳富民等民間力量開鑿而成的,,前者多靠近城市和交通要道,,規(guī)模宏大,曠日長久,,以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彌勒佛樂山大佛為代表,;后者多開鑿于中晚唐及宋代,,規(guī)模漸小,分布零散,,常見于鄉(xiāng)村,、農田、山林之間,,以重慶市大足區(qū),、四川省安岳縣兩地的石窟為代表。
重慶市大足區(qū)千佛巖石窟,,守護人黃光華(左)和鐘高然,。64歲的黃光華在休息時會去周邊的鄉(xiāng)鎮(zhèn)趕場,兜售小商品,。61歲的鐘高然做過幾年獸醫(yī),,如今靠種地和文保工作的收入維持生活(戴小兵/圖)
大足石刻現有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75處,遺存造像5萬余尊,,以佛教題材為主,,儒家、道教造像并陳,。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繼敦煌之后中國第二個石窟類的世界文化遺產,。安岳縣毗鄰大足,,其境內有石窟177處,遺存造像10萬余尊,。石窟藝術通常被認為“唐盛宋衰”,,然而大足和安岳的石窟造像內容豐富、藝術精美,。石窟研究者蕭易認為,,安岳的造像呈現出一種沉靜的美,“佛,、菩薩的身體被衣服遮蓋,,面部恬靜、自然,?!?/p>
重慶市大足區(qū)潮陽洞石窟,守護人劉思昌,。85歲的劉思昌在這里守護了近40年(戴小兵/圖)
石窟散落鄉(xiāng)野,,對文物保護而言是一大難題,,有些石窟地處偏遠,,外界的保護力量難以長期深入,,而自然侵蝕、人為毀壞和偷盜等問題都威脅著造像的保存狀態(tài),。為了保護身邊的文物,,大足和安岳組織了以石窟附近村民為主體的義務文保員隊伍,目前約有140人,,大多是由村里推薦或自發(fā)守護,,經文物保護單位招募成為文保員,根據文物保護點級別不同,,每個月補貼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除了開放的景點,其他文物點的守護人的平均年齡超過了60歲,。他們經年累月地守護石窟,,在家與石窟之間走出一條歲月的小徑。當地文物保護單位要求晚間駐守,,有的文保員幾乎住在了石窟,,這里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
重慶市大足區(qū)陳家?guī)r石窟,,守護人王學豹,。74歲的王學豹在陳家?guī)r圓覺洞守護了17年。2023年,,圓覺洞外部加固工程開工,,他主動幫忙做些雜活。施工方考慮到他年逾古稀,,便安撫他不用再為工程操勞 (戴小兵/圖)
劉思昌守護大足區(qū)潮陽洞石窟近40年,,因為他的民間信仰知識和堅持,他在當地村民中有著相當的威望,。王學豹在大足區(qū)陳家?guī)r石窟守了17年,,他在洞窟口搭建了簡易窩棚,周邊環(huán)境潮濕,,常有蛇蟲出沒,。2018年,王學豹夜晚駐守時被一條鉆進被窩的蛇咬傷,,腿上至今留有疤痕,。
重慶市大足區(qū)寶頂山石刻,守護人郭相穎,。88歲的郭相穎是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1974年開始駐守北山石窟,至今已陪伴大足石刻超過半個世紀。他親歷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全過程(戴小兵/圖)
石窟文保員是一份義務工作,,酬勞微薄,,卻要傾注大量的時間,很大程度上依靠個人的奉獻來支撐,。大足區(qū)的文保員龍運高守護普圣廟摩崖造像四十多年,。他和妻子在守護石刻的同時,還要編織蒲扇來補貼家用,。守護千佛巖石窟的黃光華休息時會去周邊的鄉(xiāng)鎮(zhèn)趕場,,兜售小商品。與他一起守護石窟的鐘高然懂些獸醫(yī)知識,,但這幾年請他去給牲畜看病的人很少,,在文保工作之外,他還要種地謀生,。
重慶市大足區(qū)板昌溝石窟,,守護人楊福貴。他是當地的一名村干部,,也承擔了義務文保員的工作(戴小兵/圖)
有時,,文保員的工作是一場家族的接力守護。安岳縣的曾祥余在2006年正式成為茗山寺石窟的文保員,。他干過石匠,,參加過修復茗山寺的工作,曾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文保員,。在他之前,,爺爺和叔父先后在茗山寺守護或重修廟宇。每天晚上,,曾祥余都會按照規(guī)定巡視石窟,,提著燈在漆黑的山道間行走,轉彎照見佛像的時候,,他便安心了,。
重慶市大足區(qū)斗碗寨石窟,守護人周耀德,。77歲的周耀德在1986年被村里推薦為義務文保員,。他自2007年起每晚守在文物點。兒子多次勸他搬到鎮(zhèn)上享清福,,都被他拒絕了(戴小兵/圖)
安岳縣的陳炳福自1993年開始擔任半邊寺石窟的文保員,,他白天在田間勞作,晚上在石窟中值夜,。陳炳福有兩個兒子,、三個孫子,家庭和睦。小兒子陳華在外打工,,他說,,當父親不能再守護石窟的時候,他就回老家接替父親的工作,。
重慶市大足區(qū)雙山寺石窟,守護人譚方吉(左)和老伴魯光群,。夫婦倆駐守雙山寺14年以來,,吃住都在文物點里(戴小兵/圖)
重慶市大足區(qū)舒成巖石窟,守護人龍光文(左)和葉良中,。龍光文已駐守舒成巖23年,,葉良中駐守了19年。兩人自稱關系不好,,但都將舒成巖當自己家一樣悉心照護(戴小兵/圖)
重慶市大足區(qū)玉灘石窟,,守護人烏世美。55歲的烏世美在2020年開始守護玉灘摩崖造像,。在她之前,,婆婆雷施碧在這里守了十幾年,后因摔傷辭去工作(戴小兵/圖)
重慶市大足區(qū)石壁寺石窟,,守護人黃新華(左)和曾治華,。這里有很多當地村民自己籌資打造的石刻佛像。在他們心里,,是佛像就應該被守護(戴小兵/圖)
四川省安岳縣半邊寺石窟,,70歲的守護人陳炳福(戴小兵/圖)
四川省安岳縣茗山寺石窟,守護人曾祥余,。75歲的曾祥余干過石匠,,參加過茗山寺的修復工作曾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文保員。在他之前,,爺爺和叔父先后在茗山寺守護或重修廟宇(戴小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