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多部女性題材影視作品在國內輿論場中頗有影響力,。
8月23日上映的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以金句“兒子繼承財產,,女兒繼承癌癥”點出了華人家庭內部在財產繼承問題上的重男輕女,;9月15日上映的電影《出走的決心》改編自蘇敏阿姨自駕游的真實故事,講述了“娜拉出走”前的生活,,道出了女性在家庭中被要求無限付出,、失去自我的困境;9月份播出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則以山區(qū)女教師張桂梅的故事為原型,,展現(xiàn)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高建校之初的艱苦歲月,。
2023年11月,同樣改編自張桂梅真實事跡的電影《我本是高山》上映后,,因劇情問題引發(fā)爭議,,比如影片將張桂梅辦校的精神支柱設定為她去世的丈夫,再比如出現(xiàn)了現(xiàn)實中很難見到的酗酒的農村母親形象,。而這一次,,改編自相同原型故事的《山花爛漫時》卻獲得了網(wǎng)友的一致好評,豆瓣開分9.0,,目前播出完畢已經漲到9.3,。從觀眾的“熱血女高”、“這版張桂梅終于對味了”等評價中,,也能一窺影視作品書寫女性故事的正確打開方式,。
過去的影視作品中,即使是女主角也常常被困在性緣敘事中,,不是以母親的形象出現(xiàn),,就是以某人妻子的形象出現(xiàn),幾乎很難出現(xiàn)真正的女性“搞事業(yè)”,,《山花爛漫時》尊重原型故事的改編方式恰好避開了這個窠臼,。
電視劇因為還原了張桂梅老師對女孩真心的關愛、對她們的教育乃至人生問題真心的關注而獲得觀眾的贊許,。這所“熱血女高”里,,女學生看似是“問題學生”,但她們面臨的幾乎是統(tǒng)一的,、因重男輕女觀念而起的困境,。
劇中主要描繪了四位“女高人”的肖像,,來反映大山里姑娘們的生存狀態(tài)。谷雨的父親酗酒,,每天喝得酩酊大醉,,對孩子不管不顧,只想把谷雨早早嫁掉換3萬塊彩禮錢,;蔡桂芝因害怕父親家暴母親而不敢離開母親去上學;寧華父母去世早,,一直被爺爺當男孩子撫養(yǎng),,性別意識十分模糊;柳細鶯也是一位被父母早早嫁出去的女孩,,因為下雨沖垮了男方的家,,才去女高上學。
她們大都家庭貧困,,上學更不受父母支持,,被“嫁出去”換彩禮是她們統(tǒng)一的命運。有生活經驗的觀眾對這些女孩的命運一目了然——草草嫁人當然不是一個好出路,,她們可能面臨的是家暴,,可能會被當作生育男孩的機器。在電視劇開頭,,谷雨家村口出現(xiàn)的草草嫁人的“瘋女人”悲劇其實就是這些山里姑娘的命運對照,,而張桂梅創(chuàng)辦華坪女高的初衷也正是看到了這些女孩靠自己難以走出生命的陷阱。
電視劇明確了一點:這些山里的姑娘即便常常在有限的家庭資源中做被犧牲的那個,,也很難被家庭,、社會看到,很難被認可,,反倒被視為理所當然,。張桂梅“解救”谷雨時,一針見血地指出:“我一年到頭親眼看到多少女孩輟學,、多少女孩放棄自己的前途,,在外面打著你們看不起的工,供著家里的哥哥弟弟,,這樣的事你們未必不清楚,。”
即便最終在張桂梅的努力下,,華坪女高以免費入學的方式解決了這些女孩在經濟上的擔憂,,她們還要時時刻刻被“女娃娃上學有什么用”這樣的觀念敲打。觀眾不由得感嘆,,這些大山里的姑娘想要跟同齡男生一樣在學校里讀書,,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由此,我們也真正體會到了女高的價值:看似張桂梅辦的是一所女高,,實際上這所女高的出現(xiàn)對抗的是陳舊的,、難以撼動的社會觀念。
在劇中,,張桂梅對于重男輕女現(xiàn)象的態(tài)度以及她的教育觀念都是具有當下性的,,她不止一次表示,“差生也要考大學,,不能放棄差生,。”她也說,,評判一個孩子優(yōu)秀不優(yōu)秀的標準,,不應該只看她能跑得多遠、飛得多高,、交出多少份卷子,,再重要的考試也只是一時的成敗,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應該是個學習機器,,而應該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知冷知熱的大活人,,有這份蓬勃的生命力,,以后就不會被壓垮?!芭囵B(yǎng)學生不能只看成績”,,這是一種反對優(yōu)績主義的教育理念,在新聞中出現(xiàn)“孩子上廁所面臨懲罰”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
《山花爛漫時》的另一大亮點是對于張桂梅人物性格的刻畫,。劇中借助不同角色之口反復說“張桂梅是一個狠人”。
作為一個在山區(qū)里從0到1辦出一所女高的人,,張桂梅當然不會是一個苦哈哈的形象,,跟著張桂梅“創(chuàng)業(yè)”下來的觀眾也能看得出,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張桂梅其實就是“華坪女高”這個項目組的組長,,“創(chuàng)業(yè)路上”她面臨的是數(shù)不清的未知難題,大到拉資金,,小到學生用品的選購,,都需要她來拍板。
張桂梅的扮演者宋佳在采訪中也說,張桂梅身上有一種東北人的幽默感,。這其實也是本劇的主基調,,以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不斷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的張桂梅當然是一個“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厲害角色,。
有意思的是,聯(lián)系同期同樣聚焦女性議題的電影《出走的決心》,,不難發(fā)現(xiàn)兩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的命運形成了某種奇妙的互文,。《出走的決心》中的李紅,,就是那個在有限的家庭資源中被犧牲掉的女孩,,成績優(yōu)異卻因為是長姐而不得不放棄高考、早早上班掙錢貼補家用,。而《山花爛漫時》拍的是《出走的決心》的“假如”,假如李紅在上學時遇到一位像張桂梅這樣說什么也要支持她讀書的老師,,她可能就有機會參加高考,,也會對自己的命運有更深的認知,以后可能就不必長期受困于丈夫和家庭,。
兩部影視作品,,在同一個時間段內都贏得了高口碑,這當然不只是偶然,。文藝作品反映著時代的律動,,這說明這一代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在與陳舊的觀念發(fā)生碰撞,其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