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xù)空間(設計師工作室提供/圖)
荷蘭設計周是歐洲規(guī)格最高的三大設計展之一,每年10月在埃因霍溫市舉行,,其理念是“用藝術,、設計和技術來改善我們的生活”,。2024年的設計周上,不乏運用高端的實驗性技術的作品,,更多的是親民的,、普通人也看得懂并樂在其中的作品。
設計工作室Uncommon Creative Studio和Ecover的合作項目“再穿椅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一聽名字里的“穿”字就明白這個設計與衣服有關系,。沒錯,椅子背上有八個可以折疊的,、蜘蛛手一般的長臂,,伸出來,就是八個晾衣架,。除了美觀和實用,,設計師還有一個最最親民的理念:“不要輕易洗衣服了!想想全球水資源的危機,,求你了,!” 我毫不懷疑,這個設計能夠給全球懶漢們找到最好的借口:不要為臟衣服堆感到羞恥——那意味著環(huán)保,!把臟衣服再穿一天——你就是在拯救地球,!不要為凌亂的房間耗心費力了——散漫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此,,我絕不接受反駁,,為了更愛人類,我寧愿擔起不常洗衣服的“懶漢”罵名,!
再穿椅子(設計師工作室提供/圖)
如果說“再穿椅子”是功能性主導的設計,,那么,同樣是椅子造型的作品“我巨大的希臘媚俗想象(My big Fat Greek Kitsch Fantasy)”則更多的是一種作者表達,。年輕設計師Phèdre Barbas具有希臘和法國的文化背景,,她在世界各地旅行時,時常在異國他鄉(xiāng)看到那些刻板的希臘圖像和元素,,用來代表希臘形象,,比如古希臘建筑中的柱頭,字體設計“我愛希臘/I love Greece”等等,。這些元素往往出現在飯店裝飾中,,以招攬客戶——這也讓我想起了我在不同國家無數次看到過的、沒有連鎖關系的“長城飯店”,。Phèdre看到這些希臘的元素在大眾文化中迎合著外國人對希臘的媚俗想象,,于是她用這些元素設計了一把躺椅:鏤空的座板和靠背用的是經典的“希臘柱頭”圖形,兩條椅子的后腿則來自18世紀希臘家具里的元素……可以說,,這個設計既叛逆,,又詼諧。
看完椅子,,再來看可移動的社區(qū)花園,。“可持續(xù)空間”是荷蘭-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合作項目,。設計師們制作了很多既可以當茶幾,、又可以是花盆的作品,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為了方便移動都裝有輪子。這個設計對城市化所造成的舊日鄰里關系的消失進行了重新思考,。荷蘭,、印尼、中國,,在不同的時期都經歷過城市化,,猛然回首,,雖然僅僅是20年光景,城市變化卻已如滄海桑田,,家里長輩都感覺已經徹底失去了舊日的鄰里關系,、舊日的街角社區(qū)、舊日的人情世故?,F代生活和全球化,,帶給北歐人、東亞人,、南亞人的是同樣的一種鄉(xiāng)愁,。
“可持續(xù)空間”這個項目從雅加達復制到鹿特丹,雖然產品的顏色由黃色變成了藍色,,但是,,設計師們同樣是選擇了用公共空間來建立這個可移動的花園,同樣是在鼓勵我們去跟“素昧平生”的鄰居重建互動型社區(qū),。最重要的是,,這個項目對我們的社會提出了一個問題:以消費主義和實用主義主導的城市模式,是可持續(xù)的嗎,?
環(huán)形農場(設計師工作室提供/圖)
充電毯子已經不新鮮了,,我搜了一下,均價50歐元左右,。居住在英國的女設計師Mireille Steinhage在材料上實現了更輕質的技術性突破,。雖然內部有細密的導熱線路,其厚度竟然與帆布包相差無幾,,一塊1米寬1米5長的毯子,,折疊起來可以裝在一個A4紙大小的透明塑料袋里,就像一個普通的床單,。她制作這個毯子的初衷是為了幫助貧困人口應對日益上漲的能源費,。根據英國議會提供的數據,英國目前有1450萬貧困人口,,幾乎占了全國人口的20%,。加上俄烏沖突的影響,足以使這些貧困人口面臨更大的能源危機,。Mireille將自己強烈的人文關懷落到實處,,那就是用10英鎊如何度過寒冬?于是她設計了一個10英鎊可以買到的太陽能毯,。一個冬天,,需要的能源僅僅是來自大自然垂慈的、免費的,、點點瑣碎陽光,。順便說一下,,這個毯子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為各種移動電源充電,或許還幫人省了筆手機充電的費用,。毯子整體是深藍綠色的,,配有橘色的細條紋裝飾,內部的導熱線路也通過這些條紋貫穿,。順便開一下腦洞:這個毯子只稍微加工一下,釘上幾顆扣子,,就不難改做成一件外套,。
設計師Floris Schoonderbeek憑借“環(huán)形農場”項目入選了“五位拯救未來的設計師”。你能想象嗎,?耕地就是在畫同心圓,,還可以通過畫圓來拯救未來。這個農業(yè)裝置類似一個只有一根指針的大型鐘表,,圓心處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中,,又細又長的指針是一個類似塔吊升降機的長臂,一個載人的托盤可以靈活地固定在長臂的任何位置,,從而控制耕作區(qū)域的距離,。比如說,把這個載人的托盤固定在距離圓心三米處,,人趴在上面,,播種一圈玫瑰花,就有了一個距離圓心三米的玫瑰花帶,;把托盤裝在距離圓心五米處,,播種一圈西紅柿,就有了一個西紅柿帶,。以此類推,,裝置一圈一圈轉,人趴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播種,、耕作,、收獲各種果實……
在最早期的版本中,還需要人力像推磨一樣來推這個臂,,現在的新版本已經用太陽能替代人力了,,只需一個人就可以操作。因為對生產效率的追求,,矩形的農場最為常見,,當然也最無趣味?!碍h(huán)形農場”并不是為了在這個爭奪績效的嗜血競爭中取勝,,而是提出了新的思考農業(yè)的角度:能不能整合農業(yè),、休閑和生活空間?環(huán)形農場完全適用于社區(qū),,試想社區(qū)的公共空間可以利用這個系統(tǒng)種一圈花,、一圈白菜、一圈草坪,、一圈西紅柿……這樣就將娛樂,、綠化和太陽能農業(yè)綜合在了一起。
拯救未來或許最需要打破對“績效”的執(zhí)念,,重新思考生活:我們能不能接受“無用之用”,?我們能不能心安理得地躺一天?我們愿不愿把“懶散和松弛”作為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