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站在已經(jīng)搬空的工作室,,展覽“刺天”中的多件大型裝置作品都是在這里完成的(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我覺得人應(yīng)該是自由的,,尤其是頭腦里的那種自由。你要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看,,自由地去做一件事……雖然到最后你要具體地去生活,但不能局限于生活本身,?!?/p>
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尹秀珍在上海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PSA)呈現(xiàn)她的大規(guī)模個展“刺天”,,二十余件材質(zhì),、語匯各異的重磅巨作,讓觀眾見證了這位中國當代藝術(shù)家勇猛精進的“天問”求索之路,。
尹秀珍的創(chuàng)作極具實驗性和人文關(guān)懷,,三十余年來,她以日常物品為載體,,將個人記憶,、集體經(jīng)驗,、社會變遷織入裝置、雕塑,、影像等不同媒材的作品,。在“刺天”大展中,她以人們穿過的斑斕舊衣裳修補坍塌的天空,,隨即讓駛進展館的“飛行器”載著擎天巨柱刺向穹頂,,突進新的領(lǐng)域;她借助“旅行者一號”飛船的最終回眸觀望地球,,轉(zhuǎn)而從每只眼球上提取反射大千世界的一片高光,;她收集了“1080口氣”賦予人的呼吸以微妙形狀,又用3D打印機捕捉觀眾情緒,,激活一場“未知”的星體運動……
“她的創(chuàng)作都是立足于她自己的經(jīng)驗之上,,而且與中國社會關(guān)系密切;同時她的作品有一種當代藝術(shù)的‘世界語’,,超越了任何本土和全球的對立,。”2014年,,藝術(shù)史學者巫鴻曾以“完全本土,、完全世界”高度評價尹秀珍的創(chuàng)作,10年后作為“刺天”的策展人,,巫鴻強調(diào):“這場展覽有一個全新的維度,,里面有很多從微型到宏觀的跨度,比原來的‘本土’和‘全球’更為宏大,?!?/p>
從微塵到宇宙,媒介千變?nèi)f化,,關(guān)鍵以“人”為尺度,。“刺天”既有巨型裝置的宏大歷史敘事,,又不乏精細小品的日常詩意觀察,。沿著PSA大廳U形展陳動線向里走,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xiàn),,散落在各個角落白墻下的綠色“安全出口”標識動了起來,每個標識下方都嵌了個小視頻,,這是尹秀珍發(fā)動全家的“創(chuàng)作”:從3歲幼童到90歲老人,,所有人朝同一方向蹣跚、步行或奔跑……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很忙,,不知道怎么就變老了,,跟家人相處也少,尤其是父母,,所以這次把全家人接到工作室,,做了這個《安全出口》?!币阏浞窒磉@次“回歸家庭”的創(chuàng)意:“我在工作室搭了個布景,,放了臺跑步機。你會發(fā)現(xiàn),,3歲小孩跑著跑著停下來,,但傳送帶還在走,他就掉下來了,,完了哭著跑出去,;我爸爸九十多歲了,患有阿茲海默癥,,你跟他說什么立馬就忘,,站在那個點,你跟他說得特別清楚:‘爸,,你原地踏步’,,他走著走著就轉(zhuǎn)向掉頭了,還會唱起歌來,,但他那天特別快樂:真好呀,,今兒這么多人!我覺得藝術(shù)的魅力那一刻就體現(xiàn)出來了,,其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一個‘安全出口’,。”
展覽同名裝置“刺天”,,該組裝置由《飛行器》《刺天》《補天》三件作品組成 (上海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提供/圖)
“它停在地上,,但讓我們想象速度和變化”
一輛1958年生產(chǎn)的農(nóng)用手扶拖拉機。
一臺1983年組裝的上海桑塔納轎車,。
一架1980年引進的波音747民航飛機(展品由鋁皮和日常用品模擬制作),。
步入“刺天”展覽現(xiàn)場,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由上述三種交通工具組裝而成的巨型《飛行器》,,觀眾能夠“坐”進這個穿梭時空的龐然裝置,。
《飛行器》曾參加第七屆上海雙年展,這是尹秀珍組裝“時代記憶”的一次大膽實驗:人貨兩用手扶拖拉機開啟了中國的農(nóng)業(yè)機械化時代,;第一臺合資轎車桑塔納象征著那個年代摩登家庭的生活,;波音747飛機則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和打開國門的決心:它見證了中美兩國直航、中國民航跨越北極,,以及中國第一次生物燃油試飛等多個重要時刻,。
“拖拉機,,轎車,飛機——這三種交通工具連接著農(nóng)村,、城市和世界,。這個《飛行器》將差異和共識、交融和矛盾共處統(tǒng)一體,。它是不同層面生活和時代的交匯點,,是混合生活方式的思考空間?!?/p>
在尹秀珍看來,,這個《飛行器》既是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建筑,、公共空間,,她鼓勵觀眾自由進入、相互交流,?!八T诘厣希屛覀兿胂笏俣群妥兓??!?/p>
“飛機”的意象曾多次出現(xiàn)在尹秀珍的作品中。英國藝術(shù)評論家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早在1990年代就與尹秀珍相熟,,在她的記憶中,,“2003年北京798剛起步時,還沒多少錢可以做展覽,,小尹就敢做飛機這么大的作品了,,當時感覺太震撼了!”
浸淫中國當代藝術(shù)三十余年,,凱倫能說流利的中文,,形容尹秀珍的作品,她多次使用“震撼”這樣的詞語,?!皝淼健烫臁@個展覽,從規(guī)模,、震撼度來說,,我覺得尹秀珍太了不得了!今天很多人在談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我覺得:一個是興趣點,,一個是好奇心,一個要愿意動手做事兒,,還有一個是要愿意付出,,我們看尹秀珍一路的創(chuàng)作,你會發(fā)現(xiàn),,她是真正的藝術(shù)家,。”
1963年,,尹秀珍生于北京一個工人家庭,,母親在國棉廠上班,姐姐喜歡畫畫,。受家人影響,,她從小畫畫,也愛縫紉和編織的手工活,。1981年高中畢業(yè)后,,尹秀珍進入一家建筑公司擔任室內(nèi)美工。決心報考藝術(shù)院校的她白天上班,、夜間備考,,1985年,她被首都師范大學美術(shù)系錄取,。在眾多同學中,,后來同為藝術(shù)家的宋冬成為她的終身伴侶。
“她平時不太愿意說自己的作品,,我們聊天,,她總說藝術(shù)作品有自己的語言。觀看尹秀珍的整個展覽,,你會發(fā)現(xiàn)她使用的媒材很多,,她更愿意用材質(zhì)這樣一種感知性的東西去表達?!彼味钆宸拮拥?,是她銳敏的“感知力”。
尹秀珍的當代藝術(shù)實踐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1985年11月,,美國波普藝術(shù)先驅(qū)羅伯特·勞申伯格在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大型個展,剛進油畫系求學的尹秀珍和宋冬前往觀展,,那些廢舊報紙,、輪胎、麻袋,、罐頭鋪就的“出格”作品,,震動了他們原先對藝術(shù)的認知。1994年,,尹秀珍決定放棄架上繪畫,?!爱敃r我不再畫畫,開始使用手頭能找到的隨便什么材料來創(chuàng)作藝術(shù)作品,?!?/p>
尹秀珍最早的非繪畫“實驗”,已顯示出她對材料,、形狀和顏色非同尋常的敏感,。1994年,她和朋友們騎車去京郊游玩,,創(chuàng)作了作品《離樹》:圍繞著一棵樹,,她放置了幾十個盛滿水的瓷碗,然后用細繩將它們連在一起,,在大地上布下一幅朦朧的“迷宮陣”,。次年,她又用數(shù)根細麻繩將一棵歪斜的樹“織”成了一把自然的豎琴,,取名《樹琴》,,“大自然成為調(diào)琴師,風使琴樹鳴唱,。音律與自然共存,。每個游人都可以成為演奏者?!?/p>
尹秀珍常以她的創(chuàng)作追問人的生存境遇,、人如何“詩意地棲居大地之上”。1994年,,她從成都被污染的河流中抽出10立方米的水,,將它們制成冰塊,然后帶回河岸,。兩天內(nèi),,她邀請路人用清水來“沖洗”這些臟污的冰塊,孩子們想舔這些冰塊,,老人們想把冰塊帶回去降溫,,還有詩人們在一旁朗誦……眾人都參與了這次行為,最終努力將冰塊“洗”沒了,,水又重回河中,。尹秀珍這次著名的行為和裝置作品《洗河》,成為了中國最早的環(huán)境藝術(shù)作品之一,。1996年,,尹秀珍用大量一次性筷子支起一只只裝滿水的透明塑料袋,在拉薩完成了另一件裝置作品《活水》,再次將創(chuàng)作議題指向自然生態(tài),。
批評家侯瀚如在作品《洗河》中覺察到“一種在面對大規(guī)模城市化和環(huán)境惡化時無力為自由生活爭取空間的自嘲”,,但巫鴻認為,“諷刺或自嘲在尹秀珍的藝術(shù)里僅具有次要意義,??偟膩碚f,,她希望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對環(huán)境和歷史的記憶,以及對自我認知的真摯關(guān)懷,?!?/p>
《行思》,2024年,,不同人穿過的鞋,、針織襪筒,致謝北京公社與佩斯畫廊 (上海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提供/圖)
衣服是人的第二張皮,,將不同經(jīng)歷“縫補”起來
“刺天”展覽現(xiàn)場,,巨型《飛行器》上焊著一根底圈直徑約2米、高達15米的中空鐵棒,,這個火箭般的裝置《刺天》直沖穹頂,,朝4個方向行進,最后探入玫瑰花窗般絢爛奪目的《補天》:那是尹秀珍用收集來的一千多件舊衣“縫補”而成的“彩天”,,與底下裸露的金屬骨架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
尹秀珍的“刺天”之旅,源于若干年前的“拼天”和“補天”,。2015年,,巴黎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她曾受邀參與環(huán)保藝術(shù)項目,,收集不同國家的人穿過的各種藍色舊衣,,完成作品《拼一片天空》;2020年年末,,尹秀珍還在香港舉辦了個展“補天”,,“蔓延的病毒仿佛把天戳了個洞,我們需要重新縫合被撕裂的世界,,拼出一片有溫度的天空,。”
為什么使用舊衣服做材料,?“因為我對人的經(jīng)歷感興趣,。我認為‘衣服’是人的第二張皮,它有表情、有語言,,它與時代,、歷史有關(guān)?!?/p>
印刻個人經(jīng)歷的舊衣私物,,是尹秀珍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物料。早在1995年,,她就用自己的舊衣服創(chuàng)作代表作《衣箱》,,這件裝置其實是一個安靜肅穆的行為表演的成果:在北京當代美術(shù)館的空間里,尹秀珍整理出從小到大穿過的衣服,,把每件衣服折成平整的長方形,,小心翼翼地放入父親親手制作的木衣箱中,最后往里灌入水泥將其封死,?!啊兑孪洹分械囊路俏?0年來穿過的,上面有我的經(jīng)歷,、我的記憶和時代的印痕,。”
舊衣封存箱中,,記憶仿佛凝固成一個器皿,,成為時代的紀念碑。最初,,尹秀珍主要圍繞自身經(jīng)驗創(chuàng)作,,隨著時間推移,她轉(zhuǎn)向搜集不同人的“經(jīng)歷”,?!皩⒉煌瞬煌慕?jīng)歷用作品匯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集體’,,在作品下隱藏著‘集體潛意識’,。”
在2007年的裝置《集體潛意識》中,,她改造了一輛藍色迷你小巴:車被切成兩半,,中間聯(lián)以一條舊衣做成的風箱般的通道,人們步入這個空間,,沐浴在五彩光線中,,耳畔響起熟悉的老歌……1980年代中國經(jīng)濟起飛,面包車曾是富裕,、獨立的象征,?!澳莻€年代,如果你能打‘面的’或開自己的‘小面’,,你就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為喚醒某種公共記憶,,尹秀珍用四百多件舊衣服把車拉長,,將一輛“小面”改造成15米長的“公共汽車”,結(jié)果就像她形容的,,成了“一個集體理想主義和壓抑現(xiàn)實主義的混合體”,。
30年來,尹秀珍不斷收集來自不同國家的無數(shù)人的“經(jīng)歷”(舊衣服)創(chuàng)作,,承載個人記憶的舊物經(jīng)由她的組合拼貼,,勾畫出一幅幅時代更迭中的集體剪影。
2008年,,她用舊衣創(chuàng)作《內(nèi)省腔》,從外部觀看,,那是一個由粉色衣服縫合的子宮,,觀眾步入其中,可透過空間內(nèi)部的鏡子重新審視自身,;2016年,,《緩釋》在莫斯科展出,她從當?shù)厥占丝偯娣e超過200平方米的舊衣,,手工縫制成一顆直徑4.5米,、長12米的巨型膠囊,給焦躁的時代服下一劑“安定”,;2017年創(chuàng)作《木馬》時,,尹秀珍以女兒為模特,呈現(xiàn)了一個女孩抱頭俯沖的緊張瞬間——這是飛機遇險時乘客的自救姿勢,。兩年后,,尹秀珍將這件超大體量的巨型裝置和另一件作品《無處著落》帶到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現(xiàn)場,傳遞她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同一架飛機上的人面臨未來困境的憂思,。
“前幾天展覽閉幕前,我們帶長輩來上??凑褂[,,尹秀珍九十多歲的母親坐在輪椅上,我們推著她,,她一下子熱淚盈眶,?!痹谒味劾铮阏鋭?chuàng)作這些舊衣“縫補”的巨作,,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親的影響,。“她媽媽早年是國棉三廠的職工,,做縫紉的,,尹秀珍早期創(chuàng)作《可攜帶的城市》那些作品時,她媽媽還和她一起縫,,雖然不懂,,但很支持她。我問她:媽,,你為什么哭,?她說:我就覺得這孩子真不容易!我想到她從小到大,,那時跟我說要去學這個藝術(shù),,我到現(xiàn)在也不了解藝術(shù)是什么,但看到這么大地方展出這么多東西,,受觸動了,。”
藝術(shù)家宋冬,、尹秀珍夫婦在工作室,,他們身后和旁邊是各自的作品(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我感覺這輩子都在忙搬家”
2007年,尹秀珍創(chuàng)作了一件微型裝置《125cm3》:在一塊極小的混凝土塊上,,她用自己剪下的手指甲種出一片“草坪”,,她描述水泥和指甲兩種材質(zhì)的結(jié)合,引發(fā)了“一絲撓心的歡愉和隱隱的痛”,,私人化的小作由此產(chǎn)生了某種深邃的莊嚴感——“她可以存放掌中,,但在心中的重量卻如磐石?!?/p>
尹秀珍與水泥的淵源,,也許可以追溯至她1980年代在建筑公司的經(jīng)歷。1996年的裝置《水泥鞋》,,來自她對那個年代的觀察,,當時她所生活的北京城處處在拆遷,遍地水泥瓦礫,。她發(fā)現(xiàn),,人走過那些棄瓦碎礫總會踮著腳,小心翼翼的,?!半m然每雙鞋走過的路不一樣,,但大家聞過的空氣,都是一樣的水泥灰味兒,?!庇谑牵龔挠H友那里收集了二十來雙舊鞋,,往鞋里灌上水泥,,用細麻繩吊起排成一列,繩上懸掛彈簧秤,,顯示它們的重量,。“鞋里的水泥替代了肉做的身體,。和鞋一起,,它象征了這個時代的‘重量’?!?/p>
水泥,,這種凝重的灰色材質(zhì),在尹秀珍的作品中成了時間與蛻變的隱喻,?!拔蚁矚g看干水泥粉是如何變化的——如果把它放在那里不管,它自己就會吸收空氣中的濕氣,,表面逐漸變硬?!?/p>
1996年制作裝置《廢都》,,尹秀珍用了4噸重的干水泥粉,將她從家中和街頭拆遷撿來的個人物品覆蓋住,,占據(jù)了首都師范大學美術(shù)館300平方米的空間——盡管遭到館方抗議,,她還是堅持把水泥粉傾進展廳。尹秀珍用這件作品封存了自小在北京胡同長大的記憶,,她將水泥視作“這個變革大時代的代表元素”,。
宋冬回憶,當年創(chuàng)作《廢都》,,尹秀珍搬出家里4把藤椅,,那是他倆最早的共同財產(chǎn)?!坝袀€東西她特別感興趣:藤椅往上堆了水泥干粉,,它會像篩子一樣漏下,完了上面呈現(xiàn)一個個小鼓包,,她覺得這種粉末的流動感里存著些美學的東西,,這種對材質(zhì)的特殊認識,,也啟發(fā)了她這次創(chuàng)作《繁塵》?!?/p>
2024年創(chuàng)作裝置《繁塵》,,尹秀珍在小小的空間內(nèi)布滿直徑兩厘米的鋼筋“線”,隨后選取生活中的各種粉末:水泥粉,、金屬粉,、面粉、藥粉,、花粉,、辣椒粉、化妝粉,、高嶺土……將它們堆在這些硬“線”上,,試圖以精微的嗅覺喚起人們的日常記憶?!啊眽m’一詞有多重含義,,既指繁華的都市生活,也象征塵世和現(xiàn)實,,又是渺小與繁多的比喻,。無論何種物質(zhì),其粉末都是‘塵’,?!?/p>
尹秀珍與宋冬都是藝術(shù)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的創(chuàng)作卻跳出了傳統(tǒng)“夫妻檔”的捆綁模式,,更像是一場持續(xù)的藝術(shù)實驗?!捌鋵嵱袝r候聊得太多,,就會有厭惡的感覺,然后必須停下,,不能再說了,,再說就沒法過了,畢竟你跟別人可以下次不合作,,但兩口子還要過日子,。”尹秀珍半開玩笑地坦誠道,,“因為意見不同,,針對一個東西,他要這么做,,我要那么做,,爭執(zhí)不下,,最后我們就想出了個辦法:把東西分成兩等份,你去做你的,,我去做我的,,你也別跟我說你做什么,我也不告訴你我做什么,,然后一下特別輕松,,還有種神秘感,就期待他到底做的什么,?等展覽開幕時再拿出來,。我覺得這樣既解決了矛盾,還讓生活有趣,、有意思,。”
自2001年起,,尹秀珍和宋冬開啟“筷道”合作模式,,他們將婚姻隱喻為一雙筷子,兩者分開時獨立平等,,結(jié)合起來無所不能,。《筷道》首展時,,他們各自“秘密”創(chuàng)作后拿出成果:宋冬的銅制“金箍棒”閃著金屬光澤充滿力量感,,尹秀珍則縫制了一個裝滿海綿日用品的長條黑布袋,最終發(fā)現(xiàn),,布口袋恰好能裹住金箍棒,,形成“以柔克剛”的趣味對話。宋冬解釋道,,“作為各自獨立的藝術(shù)家,我們有時沒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所以才有了‘筷道’,,但如果我們當中有一個人做展覽,肯定會互相幫忙,,像這次‘刺天’布展,,我就是她的工人,但不參與創(chuàng)作,?!?/p>
“刺天”展覽歷時近3個月,從開幕至閉幕,,對尹秀珍的約訪推進極其緩慢,,她鮮少回復消息,,除了工作,就在搬家,。采訪時,,她抱歉地“訴苦”道:“我感覺這輩子都在忙搬家?!彼退味幌苍?,兩人將工作室搬到北京六環(huán)外的郊區(qū),室外就是果園和菜地,,村里人并不知道這里住著蜚聲國際的藝術(shù)家,,“新冠疫情前,在昌平的鄰居都以為我倆是收破爛的,,現(xiàn)在搬來這里,,也跟做賊似的,我不讓攝影師拍門口,,村里人問起,,我都說這邊是存放東西的?!?/p>
1990年代末,,聲名日盛的尹秀珍收到歐美的諸多邀約。世界范圍內(nèi)的行旅位移,,激發(fā)她創(chuàng)作布藝軟雕塑《可攜帶的城市》系列,,她用舊衣縫制不同城市的微縮模型,放入旅行箱中,。2004年前往德國參展時,,尹秀珍用柔軟布料制作了幾樣不許帶上飛機的違禁品——手槍、刀具,、斧頭等,,將之命名為《時尚恐怖主義》。進入歐洲海關(guān)時,,當她打開行李箱,,安檢官員看到滿眼“武器”,先是被嚇著了,,接著樂呵呵地招呼同事一起看看這些新奇“玩具”,。他們好奇尹秀珍為何做這些東西,她回答:“我是一個藝術(shù)家,,這些就是我的藝術(shù),。”
《1080口氣在上海PSA》,2024年,,玻璃,、人呼出的氣、不同人穿過的衣服,,致謝北京公社(上海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提供/圖)
“大長腿森林”,,“1080口氣”
金光閃耀的婚鞋、薩拉熱窩手工拖鞋,、克羅地亞橡膠底紅靴,、金色皮質(zhì)人字拖……在尹秀珍打造的一片“大長腿森林”旁,觀眾津津有味地讀著每雙鞋背后的悲歡故事,,又仿佛在讀自己的某個生命片段,。
“一雙婚鞋。結(jié)婚時穿的,。之后再沒穿過,。像一種紀念?!?/span>
“父親的夏季運動鞋,。如今他眼花了,系鞋扣有點麻煩,?!?/span>
“閑逛時買的,幾乎沒穿過,,給貓當了玩具……美麗的小廢物,。”
“它陪伴我一年有余,,是一雙沒有曬過太陽,、淋過雨的打工人的專屬室內(nèi)鞋。盡管如此,,它早已沒了當初的模樣,。”
“扁平足的腳,,如何拯救一雙高跟的你,?”
“內(nèi)翻足穿鞋……只有牛津底耐得住磨損。2022年4-6月禁足家中,,6月1日出門穿上它,踏出的每一步好像都能記得,?!?/span>
“穿了十九年的鞋,上過山,,追過小偷,,它教會我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女兒說穿上這雙鞋如同走在大海深處,?!?/span>
“想去南極看企鵝,想去北極看北極熊,。但我連上海都沒有走出去,。”
……
為了制作裝置《行思》,,尹秀珍在上海面向公眾收集了一百多雙舊鞋子,,在展館現(xiàn)場造出一片十余米高、上百平方米的“大長腿森林”:每雙鞋與兩條織物長“腿”相連,,像是被拉伸的肉身繼續(xù)生長,,一條在空中打結(jié)、一條懸掛著幾近落地,,離地的那只腳鞋尖著地,,像在跳芭蕾——確實也有人捐了芭蕾鞋,在小紙條上老實交代:“想緩解肩頸痛,,買舞鞋報了芭蕾課,,然后又傷了腿?!?/p>
走近“行思”場域,,在優(yōu)雅寂靜中,閃過一絲殘酷的不安:個體孤獨和集體盲從暗涌交織,;上吊和下落的兩只腳并置,,像是自我羈絆,又像他者束縛,?!靶侨馍砗徒?jīng)歷的承載體……我用這種方式‘搜盡經(jīng)歷打草稿’,讓經(jīng)歷成為創(chuàng)作的重要元素,,使離開肉身的鞋產(chǎn)生新的能量,。”
“刺天”“行思”“緩釋”,,那些讀來頗具深意的標題,,確乎暗示著尹秀珍的創(chuàng)作思考,但她只是輕描淡寫地陳述作品的樣貌:大飛機,、大長腿,、大藥丸……京味大白話中甚至夾雜著幾分喜感。
“尹老師的作品特別樸素,一點都不裝,,她憑借的就是有力的視覺語言,。”美術(shù)評論家馮博一指出,,“現(xiàn)在有些藝術(shù)家又有文本,,又有視覺,完了串一塊,,越看越糊涂,,而她的作品樸素、直接,、有溫度,、有感情?!?/p>
自展覽“刺天”啟幕前兩個月起,,尹秀珍就開始向公眾發(fā)起多場邀請:征集天空顏色的衣服、有故事的鞋子,、吹制玻璃留下一口氣的痕跡……試圖將每個參與者的氣息織進她的作品中,。馮博一以“共生、共情,、共域”形容尹秀珍的這些創(chuàng)作:“她的作品跟公眾的關(guān)系是平等的,,而非高高在上,每雙鞋,、每件衣服都是親密性的體現(xiàn),,帶有記憶的溫度,這才是真正的公共藝術(shù),?!?/p>
創(chuàng)作《1080口氣在上海PSA》時,尹秀珍邀請了1080個人,,讓每個人在加熱后的高硼硅玻璃管中吹一口氣,,把口封住以塑造呼吸的形狀,她還讓參與吹氣的人留下一條圍巾,,懸在那人的“一口氣”上,。繽紛的圍巾與清透的玻璃管交織,如同滴落的1080顆水滴,,也如雨滴,、汗滴、淚滴……現(xiàn)場幻化為盡顯生命能量的秘境,。
“人的生命離不開呼吸……‘爭一口氣’不僅是生理上的呼吸,,更表示一種精神上的動力,,堅持到底不放棄,代表著人的尊嚴和信念,。這種精神力量可以讓人在挫折中重拾信心,以勇氣和智慧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zhàn),?!币阏湓谖⑿派辖o自己造了個意味深長的諧音名“修真”,“人生本身就是修行的過程,,這1080口氣代表了生命的存在,,經(jīng)歷和記憶的存在,世界的存在,,未來的存在,。”
尹秀珍在工作室,,身后是她用舊衣服縫制的裝置作品《書架》(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你認為的答案,,最后又是個問題——對話尹秀珍
天能破嗎?天怎么能有洞呢,?
南方人物周刊:“刺天”準備了多年,,這次展覽與你過去的作品一脈相承,多年后重塑各種方案,,說說其中的“變”與“不變”,?
尹秀珍:和20年前相比,這一路創(chuàng)作肯定有變化,,但都是從人自身出發(fā),,從我最早的作品到現(xiàn)在,我一直都在往前走,,但對人的關(guān)注一直沒有變:人的經(jīng)歷,、人跟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等等,只是時代不同,,關(guān)注點會有些變化,。你想,現(xiàn)在這個世界都在說AI,,那個時候哪有這些呀,?
南方人物周刊:“刺天”之前先有“補天”,最早讀到“女媧補天”的故事是什么時候,?最深的印象和想象是什么,?
尹秀珍:上小學時,放寒假,,有次返校,,學校里放“女媧補天”的動畫片,,其實嚴格意義上就是個幻燈片,小孩嘛,,看下來也不是特別清楚完整的故事,,但那時對天的認識就有了個印象,然后也會好奇:天能破嗎,?天怎么能有洞呢,?
其實我對天、對宇宙一直都感興趣,,老想知道外面是什么樣的,,但那時沒有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的網(wǎng)絡(luò),查不到資料獲取更多信息,,所以就從自身由內(nèi)而外生發(fā)出那種無盡的想象,,好奇天是什么樣的?遠古時期的天就是世界,,今天的天則是天外有天,。“刺天”和“補天”看似矛盾,,實際上我覺得它有一個界,,我們其實不斷在修補自己,然后再不斷地尋找,、突破,。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補天》《刺天》的闡釋中都提到人需要沖破天界的勇氣。
尹秀珍:但這很難,,這是人的一種愿望,,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人需要這種勇氣,,但每個人具體怎么做又得看情況,。當然,我也希望自己能達到這種狀態(tài),。
南方人物周刊:生活中,,你覺得自己是那種很有勇氣和魄力的人?
尹秀珍:我沒覺得,。(笑)
南方人物周刊:開幕那天,,觀展時我聽到圈內(nèi)人士在那里評論:尹秀珍很猛,、夠狠,。
尹秀珍:(笑)我覺得人就應(yīng)該不斷打破自我、打破常規(guī),,才能有新的突破,。當你待在所謂的舒適區(qū),,有時會想,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因為你在那兒舒舒服服的,,只是度過時光,當然人生就是度過時光,,但怎么度過,?人生的未來誰也不知道,有沒有來世,?我想會有。但不管怎樣,,要把現(xiàn)世過好,,過得有意義。
南方人物周刊:你怎么看馬斯克的火星計劃,?如果有機會進入太空你會申請嗎,?
尹秀珍:我特別感興趣!人總說天外有天,,我老想,,天外到底有沒有邊啊,?出了宇宙,,再往外走是什么?我真的特別欣賞馬斯克的那種探索,,他真的去做,,我們都是在想象,。我覺得宇宙真是無邊無際,,然后會再回到人自身到底是什么?思考人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這次整個展覽取名“刺天”,,其實就是一種不斷追問的過程:人要不斷刺破、探索這個“未知”,,然后走進新的“未知”,。
南方人物周刊:就像屈原的“天問”,古往今來,,一直都有人在發(fā)問,,這么多年的藝術(shù)實踐,你覺得這種“追問”有沒有找到部分答案,?
尹秀珍:我還在尋找吧,,其實一直有人在破這個謎,,但破了一個謎,又有新的認知出現(xiàn),,對吧,?人在不斷發(fā)展,而且發(fā)展非???,就像我小時候到現(xiàn)在這種認知的變化。其實這個時間段對我們每個個體而言很長,,但對宇宙而言卻很短,。
南方人物周刊:所謂“神看千年如一日”。
尹秀珍:對,!宇宙中,,人就像一粒灰塵,,人的生死就像宇宙的一次呼吸,,特別短暫。這些認識讓我對‘人’,、‘人生’,、‘世界’的感受更為平和,它會影響你的生活態(tài)度,,你會覺得,,生活中很多事都太小了,不必去在意,,很多事會看得很開,。
尹秀珍以安檢傳送帶為靈感的作品,放在工作室兼具桌子的功能(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人就像在膠囊里的一小粒兒,,進去又出來
南方人物周刊:《飛行器》也讓我想起你的代表作《木馬》,,好像你不少作品都與交通工具、旅行關(guān)系密切,。
尹秀珍:對,,我的作品其實是隨著我的足跡產(chǎn)生的,像《可攜帶的城市》,,就是我在機場等行李,,看著那個傳送帶一圈一圈轉(zhuǎn),覺得特別有意思,,作品的想法就出來了,,因為我常常帶著一個巨大的旅行箱,感覺很像和自己的家一起旅行,。交通工具里頭,,飛機,、面包車、摩托車好多我都做過作品,,其實沒有特意要創(chuàng)作跟交通工具有關(guān)的東西,,但隨著你在這個世界上行走,思考怎么活著,,就出現(xiàn)了一些跟自己關(guān)系特別密切的東西,。
南方人物周刊:最近,全球飛行事故頻發(fā),,這時候來討論《飛行器》《木馬》這些作品,,似乎有點艱難。
尹秀珍:我做第一架飛機作品是德國慕尼黑邀約的一個項目,,但落地在北京的西門子公司,,當時我就做了一架白的飛機,每個懸窗窗戶的照片是他們所有的員工,,從老板到清潔工,都在上面,。但是那次展覽期間發(fā)生了“9·11”事件,,后來怕大家心里不適,就把那架“飛機”給撤了,。確實,,我很能體會那種心理。
南方人物周刊:這次展覽《偶然與必然》這樣的作品好像與新冠疫情有關(guān),,2020年春暴發(fā)疫情時你在忙什么,?
尹秀珍:我當時正在搬家,感覺這輩子我都在搬家,、搬工作室,。2019年,我原來的工作室要拆,,年底我在杭州和長沙都有展覽,,說實在不行春節(jié)前搬,展覽剛做完回來就開始打包,,整個弄得頭都大了,,鍋碗瓢盆都打包好了,我跟房東說初五工人回來咱們就搬,,房東說行,,然后武漢封城,工人回不來了,,我這邊全打了包,,特別狼狽,,僅留了一套餐具能吃飯。新工作室裝修,、舊工作室打包,,騎虎難下,不搬都得搬,,2020這一年都不知道怎么過的,。
南方人物周刊:我個人非常喜歡《緩釋》這件作品,你把我們平時吃的迷你緩釋膠囊做成了一個巨型裝置,,這件作品最早的靈感是如何產(chǎn)生的,?
尹秀珍:《緩釋》最早是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shù)中心邀請我創(chuàng)作的,我從莫斯科收集來兩百多平米當?shù)厝舜┻^的衣服,,選擇紅色和黃白色系,,用鋼鐵和木頭搭出一個長12米、直徑4.5米的緩釋“膠囊”,,觀眾可以進入作品內(nèi)部參觀,。
《緩釋》的靈感來自我在莫斯科搭乘地鐵的經(jīng)歷,在那里坐地鐵,,下得特別深,,電梯得乘特別長時間,一直往下走,,每站地鐵都像個博物館,,站臺上有很多社會主義的痕跡,你往下走時就像進入一個巨大的管道,,上下往來的人在里面輸送,。我覺得地鐵列車就像顆大藥丸,人就是膠囊里的一粒粒藥,。我就在想,,這個世界是人治的,藥它能治人,、醫(yī)好你的病,,也能“治人”、讓你生病,。人就像那一小粒兒,,進去又出來。世界由人來改變,,人又回歸社會,,到那里面一進一出,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迷鹿》,,2024年,,動物模型、動物標本,、不同人穿過的衣服(上海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提供/圖)
芭蕾舞鞋和對女兒的隱憂,,絲襪和恐怖主義
南方人物周刊:你自稱“大長腿”的那件作品(《行思》)現(xiàn)場掛滿了鞋子,這與你早年學芭蕾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尹秀珍:對,,我覺得有些東西是潛移默化的,它就在你骨子里,,你都不知道,,什么時候不一定什么事就把它給勾出來了。我小時候確實夢想過跳芭蕾,,等我女兒上了幼兒園,,我在佩斯展覽時最早展出的“第一條腿”就是她跳芭蕾舞的小鞋子,當時就弄了一條腿從天而降,,底下一只鞋,,另一條腿跟你這次現(xiàn)場看到的一樣,纏繞一下吊在上頭,,這其實也是人自我的一個矛盾狀態(tài)吧,?最早創(chuàng)作這“第一條腿”時,里頭也包含了我作為母親對女兒的某些隱憂和放心不下吧,。
南方人物周刊:說到你女兒,《迷鹿》那件作品,,你用了她小時候的兔毛小狼玩具,,放在鹿的標本上,同一件作品中,,出現(xiàn)了三種動物的元素,。
尹秀珍:我特別喜歡動物,現(xiàn)在家里四只貓兩條狗,,每次出去我都急著回去照顧它們,。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就是動物園,能呆最久的地方就是猴山,,猴子跟人的互動有意思,,而且它不停在動的姿勢特別好玩。
《迷鹿》里的小鹿標本是我從舊貨市場淘來的,,它從學校生物實驗室流出,,它背上的小狼模型是我女兒小時候的玩具,她特別喜歡狼,那是我從北京動物園商店購買的,,那個小狼玩具是真的兔皮毛做的,,它很小,還不到那個鹿標本的三十分之一,。在它們外面我用舊衣服做成綠色的“草”,鹿與狼,、狼與兔,,還有人的“第二張皮”,幾種皮膚構(gòu)成矛盾的共存,。我想起繁體字的“塵”(塵),,以“鹿在土上”的字形引起群雄逐鹿、塵土飛揚的聯(lián)想,。鹿與狼,、狼與兔、自然與人之間是謎一般的“塵”(塵),。
“尹秀珍:漣漪應(yīng)力”展覽現(xiàn)場,,2023年,上海玻璃博物館(上海玻璃博物館提供/圖)
南方人物周刊:這件與動物有關(guān)的作品的隔壁是一組不同植物組成的裝置,,你讓它們橫著生長,,也取了個跟“塵”有關(guān)的名字《塵的漣漪》。
尹秀珍:“漣漪”系列最早在濟南雙年展做時,,里面有水果,,也有植物,后來在玻璃博物館展時我做的是“水果碳化”,,把水果跟玻璃一起燒,,可以看到整個過程:特別鮮艷的水果先是壓碎,被玻璃一層層擠壓流出汁水,,糖分在里面燒的過程中碳化變黑,,但玻璃里有種流動感。這次玻璃底色更鮮艷,,植物在前面生長,,在室內(nèi)沒有陽光的情況下,到展期結(jié)束看它會如何發(fā)展,。我覺得這更是一個適者生存的狀態(tài)吧,。3個月的展期內(nèi),工作人員也會取下來給它澆水,,這個作品跟人之間其實是一種陪伴,,你可以關(guān)注它,,它可能長得更好,也可能死掉,。我選擇幾種植物,,有的多肉少量水就可以存活,也有幾乎每天要澆水的蕨類,,我想看看不同植物在同一環(huán)境下會怎么生長,。我叫它《塵的漣漪》,感覺就像生活中你扔了塊石頭,,水面泛起各種漣漪,。
南方人物周刊:你自己養(yǎng)植花草嗎?
尹秀珍:差不多全死了,。(笑)
南方人物周刊:《行思》和《聲音塔》都用了絲襪,,雖然用的是襪子,《聲音塔》那件巨型裝置讓我覺得有種威脅的意味,。
尹秀珍:其實特別早的時候,,我還用絲襪做過《時尚恐怖主義》,我把畫廊圍成櫥窗模樣,,里面掛了好多衣服,,就像一張張皮,來看展的人還以為進了時裝店,,我找了好多模特志愿者,,穿著肉色襪子做的衣服,背著時裝做成的AK47步槍,,用手比著槍擺出不同姿勢,,好多人還看不明白那是什么,作品有時候特別難解釋,。
到去年制作《聲音塔》,,圈的外部也用絲襪包裹,襪子和衣服一樣,,模仿和美化人的皮膚,也是人的“第二張皮”,?!奥曇羲闭w像個膜,但聲音是發(fā)不出來的,,后面是個消聲器,,絲襪裹著兩側(cè)的尖銳物,使無聲具有了沉默的力度,。
南方人物周刊:遍布展場的那幾個“安全出口”體量小小的,,完成全家出動這次創(chuàng)作后,你有何特別感觸?
尹秀珍:剛把這個安全出口做成作品時我挺興奮的,,然后邀請家人一起參與,,包括我九十多歲的父親,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認識我了,,每次回家眼光都有些陌生,,我要不斷地告訴他,我是珍子,。整個作品做下來,,其實是對人生的再認識,人都是慢慢在變老,,你只有經(jīng)歷了才會有感觸,。你想,小的時候你長高了點就會很欣喜,,像個小苗那樣在長,,但它慢慢枯萎時,是另一種比較悲傷的情緒,,但當你重新思考整個生命過程時又會比較坦然,,這是一個從升級到衰落的過程,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對吧,?然后你就會想,又一輪之后,,人會去哪兒,?
南方人物周刊:開幕那天你提到,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安全出口”,,面對許多不確定的狀態(tài),,如何找到自己的“安全出口”?
尹秀珍:我也在尋找,。有些人一直在尋找的過程中,,你以為找到了,完了又覺得不是,。其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你認為是答案,最后它不是答案,,又是個問題,。
(參考資料:《關(guān)鍵在于實驗:巫鴻中國當代藝術(shù)文集》,巫鴻著,,河南文藝出版社,;《YIN XIUZHEN》,,Wu Hong、Hou Hanru,、Stephanie R osenthal著,,Phaidon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