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夏,我從美國到香港進《亞洲周刊》工作,。當時這份周刊剛被《明報》收購。上班沒多久,副總編輯通知我一起去見老板于品海,。在灣仔的皇朝會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年輕的老板,身材勻稱,,語氣平和,,舉手投足間充滿蓬勃的朝氣。他實在年輕得令我意外,,當時才35歲,,卻已成為香港第一大報的掌舵人,。
聽說于品海的經歷頗為傳奇:他出身于平民家庭,在香港念完中學后去日本半工半讀,。19歲時被美國圣地亞哥大學錄取,,因無法湊足學費,輾轉到加拿大沙省大學讀政治經濟學,。畢業(yè)回到香港后,,一度在《信報》當編輯,然后就下海搞資本運作,。30歲時收購了一家菲律賓上市公司,,擁有了馬尼拉希爾頓酒店。3年后,,他巧妙運用整合的技巧,,在現(xiàn)金、股票,、舊廠房和酒店之間做了一次資產移位,,未花分文又成了南海發(fā)展的大股東。同年,,他再度施展驚人的財技,,擊敗報業(yè)大亨默多克,從金庸手上收購《明報》,,還當選為報業(yè)公會主席,,搖身一變成為傳媒大王。他有一次不無得意地對我們說當年是如何取得金庸信任,,以至金庸借錢給他收購自己的《明報》,。后來我也曾經聽金庸的老友陸鏗說過,金庸這個歷盡江湖風浪的“大俠”事后也確實對在于品海的陰溝里翻船懊悔不已,。
第一次見面,,于品海要我執(zhí)筆按照他的意思寫一組社評,闡明他辦報的理念,。于是在1995年元旦過后,,我寫的社評《辦一份中國人的報紙》、《時代對新聞工作者的挑戰(zhàn)》以及《探尋發(fā)展道路,,擴大報紙視野》連續(xù)發(fā)表,。記得文章提出:“《明報》是一份香港的中國人報紙,就應站在中國人的位置去看待世界的萬事萬物,,從中國人的角度瞻望未來,。”這個道理本來不錯,,想不到社評一發(fā)表就遭到香港右派的圍攻,,說是辦一份中國人的報紙違背了新聞中立客觀的原則,,是《明報》的親中宣言?!秮喼奕A爾街日報》還造謠說我是“上海幫”派來香港控制輿論的,。寫這組社評本來是于品海的意思,我不過是“槍手”而已,,況且當時還在《亞洲周刊》工作,,是被借到《明報》去的。但是輿論壓力洶涌而來,,他卻一聲不吭,,做了縮頭烏龜,商人的投機本性暴露無遺,。
在此之后不久,,我被正式調到《明報》寫社評。于品海和金庸發(fā)生矛盾,,他陷入兩頭不討好的困境,。有一天,于老板叫人傳話,,讓我去北京找人溝通,。過了兩天,在飯廳吃午飯,,于品海走過停下來說:“老魏,,我明天去北京。你可以叫你的朋友來見我,。”我當場發(fā)火說:“我的朋友沒有想見你,。我是被雇來做編輯,,不是搞公關的,以后別再讓我去做這類事,?!庇诼勓糟刈唛_了,周圍的同事為我捏一把冷汗,。我說:“如果我因為得罪他丟了這份工,,不難再找第二份。他哪天當不成老板了,,未必能找到我這樣一份工,。”
也許正是于品海的這種少年得志的狂妄,,導致了事業(yè)的挫折,。此時,,他正在雄心勃勃地發(fā)展自己的傳媒王國。眼看于品海的傳媒王國漸成雛形,,《香港經濟日報》在1994年10月突然揭露他15年前在加拿大讀書期間有犯罪記錄,,且涉嫌瞞報。此事披露后,,在香港及華人圈引起轟動,。他不得不辭去明報董事局主席及報業(yè)公會主席的職務。他的事業(yè)隨后一落千丈,,先是不得不將明報集團賣給馬來西亞華人張曉卿,,后來在虧損近1億美元后又被迫將“傳訊電視”賣給辜振甫的兒子辜啟允。于品海的傳媒王國很快就土崩瓦解,。
我本以為于老板從此就銷聲匿跡了,,想不到他很快就東山再起。1999年,,于品海收購重組成立中國數碼,、南海控股兩家上市公司,。前者主營知識產業(yè),,后者涉足房地產行業(yè),賺來的錢為前者提供資金,。2006年開始在內地投資興建全數字影院,,目前在各地已有一百多家;2000年起先后投資拍攝《電影往事》,、《孔子》,、《歲月神偷》等影片?!犊鬃印返陌l(fā)行規(guī)模創(chuàng)造中國影史之最,,并于2011年獲香港金像獎。2008年,,于品海與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中美關系研究中心,,擔任理事長;2010年與北京大學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擔任理事長,。我不能預測于品海在文化領域卷土重來會不會再次遭遇滑鐵盧,但可以肯定這個人有股打不死的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