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述島是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島中的宣德群島的七連嶼第三大島,,據(jù)了解,為紀念明朝趙述奉命出使三佛齊而得名,。這座小島上的漁民全都來自瓊海潭門,,常住的兩百多名居民,多以捕魚為生。
在西沙海域捕魚的漁民與其他沿海地區(qū)漁民在船上捕魚,、水面勞作的方式不同,。漁民基本都在三沙的珊瑚礁中潛水捕撈海洋珍品。哪里有珊瑚礁,,他們就奔向哪里,。
符名友和符名崗兄弟是島上的捕魚高手,兩人都是70后,,皮膚黝黑,,身體結實魁梧,。漁船開到目的海域,,符名友從弟弟手中接過方向舵把手。符名崗從船艙里拿出水鏡,、腳蹼和潛水衣,。穿戴完畢后,翻身下水,。不一會兒,,符名崗浮出水面揮了揮手?!跋旅嬗恤~,,”看到弟弟的手勢,符名友趕忙打開發(fā)動機艙,,用一根皮帶將發(fā)動機與旁邊的空氣泵連接起來,,將一卷拇指粗的塑料管遞給弟弟。這根管是水下作業(yè)時用于呼吸供氧的空氣管,,這種捕魚方式被漁民稱為“下氧”,。
除了“下氧”外,還有一種被稱為“單氣”的潛水方式,。潭門老一輩漁民從小就練就一身潛水的好功夫,,不帶呼吸管一個猛子能扎到水下二三十米,身手矯捷地抓活魚,、割海參,、撿公螺(馬蹄螺)。這三樣被稱為“潛水撈三寶”,?!澳贻p的時候,我們兄弟多數(shù)都是單氣下水作業(yè),,現(xiàn)在年齡漸漸大了,,體力不如以前,所以多是在淺水區(qū)域作業(yè)?!?/p>
“下氧”捕撈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嚴重時會因“減壓病”而喪命,因此在水中作業(yè)時,,不宜在深水區(qū)停留過久,。兩兄弟一般會交替下水,互相照應,,同時也給對方一個恢復體力的時間,。
約莫一個小時功夫,各種漁獲堆在船甲板上,,有刺鮑魚(亦稱氣鼓魚),、青衣、臘魚,、紅口螺等,。符名崗浮出水面,上船后說水下漁獲不是很多,,這次差不多了,。
返航途中,符名友告訴記者,,這里漁民潛水作業(yè)多數(shù)選擇在晚上,。因為到了夜晚,手持強光手電,,潛水到二三十米水下捕捉漁獲是這里漁民的一個“絕活”,。這個時候大海里的魚都睡著了,你用電筒照住它們的眼睛,,這些魚幾乎在水下不動,,很容易捕捉。
夕陽下,,趙述島外礁盤的海面上,,一個老人行走在沒過膝蓋位置的水里,身體用繩子連接著兩個漂浮的筐子,,人一走,,筐子也跟著移動。
這是西沙漁民另外一種較有特色的礁盤作業(yè)方式——行盤,。行盤指的是在大海退潮后,,在島嶼附近淺海的礁盤上,一邊行走一邊尋找撿拾公螺和割蚵,,有時候也會用一根一米多長的魚槍去刺水中的魚,。這種捕撈方式較為輕松,作業(yè)的多是年紀大一點的老人。
老人名叫麥運潘,,今年75歲,,是趙述島上年齡最大的漁民。他從1995年開始來到趙述島捕魚,,如今已有20年,。坐在岸邊的水里,麥阿公放下小刀,,摘下水鏡,,然后將兩個筐里的公螺、紅口螺等各種漁獲逐一分類,?!敖裉鞊斓牟欢啵榷嘁稽c再賣,,”麥阿公將分好的螺放回筐里,,又放到海邊的淺水里養(yǎng)著。
西沙漁民還有兩種在水深較淺的礁盤上捕魚的方式:“手釣”和“圍網(wǎng)”,。手釣就是釣魚,不同的是魚線那頭不是連接在魚竿上,,而是纏繞在手指上,,這種方式多數(shù)用來釣礁盤中數(shù)量較多的小石斑和紅石斑魚,技術好點的漁民一個人半天功夫就能釣上幾十斤,。
圍網(wǎng)作業(yè)方式島上漁民并不常用,,而符名友、符名崗兄弟二人平時偶爾會用,。有時連續(xù)幾天“下氧”捕魚會比較辛苦,,兩人就在礁盤上圍網(wǎng)捕魚。
上岸后,,符氏兄弟將漁獲留了一點自己吃,,其他全賣給從事漁獲收購的鄰居老謝。已是深夜3點,,島上許多人家仍然亮燈,,捕魚歸來的人們開始沖涼、吃夜宵,,這種忙碌有時會持續(xù)到天亮,。
居民詹道芳準備拜祭兄弟廟。無論在海南本島還是西沙南沙海域,,漁民準備出海捕魚前,,都要拿著肉、魚、香等祭拜兄弟廟
75歲的麥運潘老人拖著一個筐子行走在礁盤上撿螺,,這種方式被稱為“行盤”
七連嶼南沙洲附近海域,,漁民馮啟煥(左)將空氣管放入水中,給準備下水的詹達豐
傍晚的海邊,,許名文在海邊喂兩歲的兒子吃飯,。新成長的這一代能否繼承父輩的捕魚技能,這個問題,,連他父親也說不準
七連嶼海域有著豐富的漁業(yè)資源,,這種墨魚比較多見,屬于中等大小
夜捕回來,,符名崗(左)和符名友(中)兄弟在銷售漁獲,。當晚,兄弟倆作業(yè)5個多小時,,收獲一百多斤漁獲,,“不算多,昨天就抓了兩百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