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往馬市口方向走的路上,,有一段延綿好幾公里的大斜坡,,張健展開雙臂,,伏下肩膀,,使勁讓輪椅往上走,。坡太陡了,,如果不奮力前進便會有后溜或翻倒的危險。坡上到一半,,突然下起瓢潑大雨,,濕滑的地面加大了前進的難度,還好有同伴幫助,,他最終征服了這個陡坡,。雖然如此,他卻不敢松一口氣,,因為上坡之后的下坡,,對他來說是更大的難關(guān)。
這些挑戰(zhàn),,只是張健今年7月徒步500公里前往北京途中的一個小片段,,卻足以讓人震驚了。每當有車輛駛過,,司機都會盯著他一看究竟,;在小村莊修輪椅,更是吸引了全村村民的圍觀。即使在城市里,,能看到輪椅的機會也不多,,更別說是在國道上、在鄉(xiāng)村土路上,、在草原上……這不是因為殘障人士數(shù)量少,,而是城市缺少能讓他們輕松出門的連貫的無障礙設(shè)施。盲道修一半就消失了,,供輪椅進出的斜坡缺乏或設(shè)計不合理等等狀況,,無論是在現(xiàn)實中還是在心理上都阻礙了他們走出社會。正因如此,,張健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別人想象不到的事情,。
張健是山東臨沂人,1981年出生,,那是小兒麻痹癥高發(fā)的一年,,因為疏忽,他沒有吃上預(yù)防小兒麻痹癥的“糖丸”,,在一次感冒后便再也站不起來了,。經(jīng)歷了兩年的針灸,3次大手術(shù),,他總算可以蹲著用手撐著雙腳走路,。父親一直鼓勵他與四肢健全的人接觸,而奶奶每天幫他洗在地上蹭臟的褲子,,親人的關(guān)愛讓他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張健到廣州讀書后,因為手長適合打籃球,,被領(lǐng)進了輪椅籃球的訓練場,,場內(nèi)五花八門的運動輪椅仿佛給他的人生打開了另一道大門。從那以后,,張健把輪椅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運動輪椅十分昂貴,于是他開始自己學習改裝,,在徒步時使用的三輪輪椅正是他依據(jù)馬拉松用的輪椅DIY而成,。
7月12日,張健與雷闖,、潘龍飛等公益人士從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出發(fā),,沿著國道110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北京前進。這是他辭掉五星級酒店主管工作投身公益行業(yè)后,,向自己發(fā)起的第一個挑戰(zhàn),。一路上有驚險的彎道,,有看不到頭的上坡,有泥濘的土路,。在廣闊的內(nèi)蒙古,,往往走了大半天都沒有飯館,沒有住宿的地方,,到了河北則是連日狂風暴雨,。漫長的路途伴隨著各種困難,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也遇到了無數(shù)好心人,,有在半路把我們攔下來請我們吃飯的,,有給我們買水買干糧的,有無條件邀請我們到家里住宿的,。
經(jīng)歷了18天的艱難旅程,張健和隊友終于在7月29日到達首都北京,,完成了這趟常人不敢想的冒險,。他希望通過這次“壯舉”讓“無障礙出行”的理念深入到更多人的心里,“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殘障人士的出行條件,?!?/p>
小鄉(xiāng)村的五金店最終沒有找到能修補輪椅輪胎的物料,勉強修補過后,,張健繼續(xù)按十幾分鐘打一次氣的節(jié)奏往前方的鎮(zhèn)上趕,,希望在那里能找到補救方法。在公路邊上,,隊友為他的輪胎打氣
我們停在高廟子鄉(xiāng)修輪椅,。聽說村里頭來了這么一群“奇葩”,不少村民趕來看熱鬧,,他們圍著干癟的輪胎討論了一下午
徒步途中突降暴雨,,隊友們在國道邊上一個候車亭里避雨
徒步第14天,張健和隊友終于越過北京界
路上的飯館都沒有無障礙通道,,張健只能下了輪椅,,蹲走進去,他說換作以前,,他是不愿意別人看到他蹲著走路的
盡管住宿條件很差,,但大家都累了,吃完飯張健倒頭就睡
呼和浩特大清真寺,,看到有小孩打球,,張健興沖沖地過去找他一起玩。小孩有點遲疑,,直到發(fā)現(xiàn)眼前這個坐著輪椅的大叔籃球技術(shù)很好,,才開始認真地比賽
國道上,,張健騎著改裝后的運動輪椅快速經(jīng)過,總會收獲很高的回頭率,。路人好奇地張望,,或上前拉開他的旗幟看看,這種關(guān)注度讓張健倍受鼓舞,,他說自己正在做一件別人不敢想象的事情
大貨車和爛路讓我們徒步的速度大大減慢,,大伙都變成了“人肉吸塵器”
7月12日,張健開始了一趟為期18天,、歷程500公里的輪椅徒步,,宣傳殘障人士無障礙出行的理念。這是他辭掉五星級酒店主管工作投身公益行業(yè)后,,向自己發(fā)起的第一個挑戰(zhàn),。在出發(fā)前我們特意去了一趟草原,這是張健第一次到大草原,,他時而興奮地推著輪椅沖上土坡,,時而走下輪椅躺在草地上,有機會與世界面對面地接觸,,對殘障人士來說特別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