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張文中是香港傳媒圈有名的才子,。1990年,他從上海移居香港后,,當過報紙記者,、畫廊主管、周刊編輯,、電視制作人和副刊主編,,也寫過時評專欄,出版過散文集、訪談錄,、人物傳記和長篇小說,。最膾炙人口的是卅萬言小說《傳媒風云》。我用了一個晚上幾乎是一口氣讀完,,拍案叫絕,。
認識文中是在1994年我到香港后不久。當時我在16樓的《明報》寫社評,,他在10樓的傳訊電視做制作人,,和臺灣來的名主播奚圣林開了一檔華語電視最早的脫口秀“對角線”。每晚邀請兩岸三地的學者名人現(xiàn)場評論時政,。節(jié)目剛開場,,文中就找到我。一張胖乎乎的臉,,戴著秀瑯架眼鏡,,永遠是樂呵呵的,細皮白肉,,保養(yǎng)得很好,,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十多歲。最奇妙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他還是顯得那么年輕,。他不吃補藥,也不練功,,靠的就是清心寡欲,、與世無爭。他從來不抽煙,,不飲酒,,不喝茶,和妻子從青梅竹馬到如今白頭偕老,,從來沒鬧過任何緋聞,。
說到與世無爭,那絕對是常人很難做到的,。文中出身于古董世家,,曾祖張揖如在晚清以擅刻扇骨名動京師,祖父張仲英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灘開設(shè)“聚珍齋”,,號稱中國古玩第一家。叔父張宗憲是當今海內(nèi)外古董巨擘,,第一個邁入國際拍賣會的香港人,,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行在香港拓展市場的主要推動者,也是中國幾大拍賣行起步的領(lǐng)路人,。姑母張永珍是香港知名富商,,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她在1999年佳士得秋拍專場以一億五千萬港元買下清康熙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紋碗,,是歷來亞洲區(qū)拍賣會上成交價最高的藝術(shù)品,。2010年在香港蘇富比的秋拍會上再以天價約二億五千萬港元買下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再次打破世界拍賣紀錄,。文中的父親是張家長子,,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的建筑師,也是業(yè)余的大收藏家,。50年代初出于愛國熱情攜家從香港回到上海,,不然成就會遠在弟弟妹妹之上。90年代初,,文中隨父親定居香港后,既沒有繼承家族的古董生意,,也沒有踏足父親的建筑行業(yè),。和他一起移民的弟弟則在父親一班建筑界老友的提攜下很快成為香港知名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文中喜歡文學喜歡寫作,,拒絕家族的任何安排,,始終不渝地靠賣文為生,心甘情愿地過著平民生活,,從來沒有聽他后悔過,。這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當時文中的節(jié)目到了10點鐘開播前,,只要還沒有找到嘉賓,,就會笑嘻嘻地出現(xiàn)在我的辦公桌前,捉我臨時上陣,。出場費固然是開得最高的,,但都是用作酒資,等我半夜下班后和奚圣林等一班朋友去痛飲,。我在上海的朋友比如作家陳村,、余秋雨、許子東和房延軍等,,他幾乎個個都熟,。只要上海來人,都會給我通風報信,,然后約著一起吃飯聊天,。我擔任亞洲電視新聞總監(jiān)時,對電視一竅不通,就把文中挖過來做新聞專題片制作人,。誰知沒多久,,在亞視權(quán)傾一時的總顧問張立就慫恿老板把他解雇了,原因是不聽話,。像文中這樣一個清高的才子怎么可能去屈從外行的指令呢,?后來張立聽說他是張永珍和張宗憲的親侄子馬上前倨后恭,托我約他吃飯,。文中一笑拒之,,亦無惡言。這就是一個世家子弟和鳳凰男在教養(yǎng)上的差別,。離開亞視,,文中做起了自由制片人,替新華社拍攝新聞片,。正在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時候,,我出任《成報》總編輯,邀他來當副刊主編,。他二話不說就關(guān)了自己的小制作公司來就任,,把副刊辦得風生水起。誰知不久老板吳征賣了報紙,,我無法忍受開 “天上人間”夜總會的新老板覃暉那種霸氣拂袖而去,,文中和我共進退。隨后,,我創(chuàng)辦第一本華文電子雜志《觀察星》,,拉他來當編輯。我倆加上一個美術(shù)編輯,,在半年里就辦得有聲有色,。正在此時,投資人楊瀾夫婦出于商業(yè)考慮突然撤資,,文中再度跟著我失業(yè),,改做自由撰稿人,寫游記,,寫傳記,,寫人物專訪。
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讓老友跟著我倒霉,,實在是十分內(nèi)疚??墒俏闹袕膩頉]有半句怨言,,總是笑嘻嘻地說,,你還有什么新點子,我還會跟你一起干,。這些年,,我折騰不動了,文中也意興闌散,。他搬到深圳長住,,一年半載不見面但互相會想念,打個電話敘敘舊,,知道彼此還活著,。大概這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