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天,,學生打扮的詹姆斯·歐·基夫(James O’keefe)出現(xiàn)在紐約州瓦薩學院最繁忙的建筑前,,從口袋里掏出厚厚的《美國憲法》,,像個想要搭訕的小販似的接近每個經(jīng)過的辦公人員,。
試了一上午,人流幾次繁忙復稀疏,,詹姆斯只成功攔下了一位,,差點就能勸服她用辦公室碎紙機將憲法銷毀。最終她狐疑地看了他一眼,,轉身離開了,。
證實對憲法頗有怨言的人居然在管理高等學府的學生——這是歐·基夫的初衷,但故事卻未如他所愿,,這是8年來惟一的一次,。他是導演,也是配角,,幾步之外的隱藏攝像機記錄下了他釣起的所有故事,。
2007年,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基夫和一位女性朋友搭檔,,扮成一對意外懷孕的未成年情侶,,前往協(xié)助計劃生育的非政府組織尋求幫助。藏在背包里的鏡頭告訴觀眾發(fā)生了什么:滿口粗話的基夫向工作人員表明,,這次意外懷孕是由自己的強迫導致的,,但工作人員依然表示自己愿意幫忙,事后也并未報警,。
對非法之事,,保持沉默就是縱容?;驅⒂媱澤龣C構面臨的尷尬公之于眾,,之后干脆乘勝追擊——打電話給另一個流產(chǎn)機構,咨詢能否出資幫助他們,,條件是將自己的捐款全部用于為非裔美國人墮胎,,工作人員欣然應允。這條短片引起軒然大波,,提醒了人們美國20世紀初期對優(yōu)生學的狂熱,,和與之相伴的種族滅絕。最終,,接聽基夫電話的工作人員被辭退,,而反對流產(chǎn)的保守派也向流產(chǎn)機構投以鄙視的一瞥。
對計劃生育機構的暗訪讓他嘗到了甜頭,,此后,,他干脆在法律的邊界線上游走。2010年,,因為懷疑某位議員利用權力進行特殊交易,,他穿起電話工人的衣服、背上工具袋,,在褲袋中放好竊聽器,,去拜訪位于路易斯安那州聯(lián)邦建筑中的議員辦公室。他故作姿態(tài)的顧盼最終引來了保安的懷疑,,褲袋里的竊聽器也終于被警察搜出,。
辦案人員想將此事件稱為“政治間諜案”,若果真如此,,那么詹姆斯將面臨10年的監(jiān)禁,,但他擺在門口的手機記錄下這次完整版的“水門模仿秀”。這群從間諜電影中學了不少演技的電話工人讓人忍俊不禁,,和真正的間諜倒沒什么關系,,加之竊聽未成,警察只好放人了事,。
歐·基夫的行為有時被稱為“叮咬”——如蘇格拉底抽打希臘一樣抽打美國,,這確實讓官方頭痛。他們關注他,,卻對這個總是惹麻煩的年輕人毫無辦法,。2014年夏天,他用白布纏頭,,穿上白袍,,套上軍裝,戴上本·拉登的面具,,出現(xiàn)在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上,。盡管拉登已經(jīng)殞命,這張臉卻人人熟悉——頂著拉登面具的基夫,,最終趟過了邊境線上的格蘭德河,。“哪怕是本·拉登,,都能隨意穿越邊境,,”在基夫的鏡頭中,,拉登像推開一扇門一樣輕松撥開破爛的鐵絲網(wǎng),然后踏入墨西哥境內(nèi),。這又一次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起了對政府部門的討伐,,但海關邊境保護局只能對此保持沉默,因為前不久政府才表示在美墨邊境加強了巡防,,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安全,。
這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在過去8年間拍下幾十條影片,,用自己作魚餌釣起他感興趣的故事,。他自稱記者,但鏡頭的立場卻異常分明,。對這只嘲諷的牛氓,,捧者殺者各半,但沒人能無動于衷——哪怕他帶著憲法游走于大學校園而無人如他所愿地將憲法放入碎紙機,,仍然有一眾學生愿意停下腳步,,和他談談兩百多年來憲法是否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