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劉郎秋風(fēng)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guān)酸風(fēng)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真正的詩人,,總是敏感而深刻的。
這首詩是李賀詩集的壓卷之作,,它的前面還有一個短序:“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與這首詩相關(guān)的事情是這樣的:喜歡求仙問道的漢武帝,,曾經(jīng)派人用銅鑄造了一個仙人,,銅人高二十丈,、大七圍,手捧盤子以承接天上甘露,。到了曹魏的時候,,魏明帝下令把銅人從長安遷到洛陽去,,但人們在拆運的時候,,發(fā)現(xiàn)銅人竟然流下了眼淚,于是停止了搬運,。
銅人流淚一事,,應(yīng)該只是傳說。在史籍記載中,,銅人之所以沒有搬到洛陽,,是因為它太重了。不過,,這并不是李賀關(guān)心的方面,,他關(guān)心的是興亡?!八ヌm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堪為不朽名句,。宋人石延年以“月如無恨月常圓”與“天若有情天亦老”對仗,,為人稱賞,然而這句明顯不如李賀的句子沉著,,兩者無法匹配,。
在這首詩里,李賀仿佛就是那個流淚的銅人,,而他只不過活了27歲而已,。
李賀的詩有很濃的感傷色彩。例如《將進酒》:“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彼窃谡f,人生苦短,,須及時飲酒,。又如《夢天》:“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時間迅速逝去,、九州輕幻如煙,、大海化為一杯水……這些奇幻表述的背后,,是李賀對人生乃至世界的虛幻感,。
是的,他經(jīng)常觸及“生死存亡”這些深切重大的問題,。這種思考,,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試看大量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怨恨,、恐懼,、計較,我們就知道,,能夠隨時意識到自己并非長生不老的人,,其實不多。
不僅如此,,今人甚至諱談死亡,。譬如在某些電梯里,4樓成了3A樓,、14樓改為13A,,因為“4”字的發(fā)音與“死”相近。諱死心理起于何時,,難以細考,,但這是迥異于古賢的思想,則確然可見,。
古人并不諱言死亡,。孔子在匡這個地方遭到當(dāng)?shù)厝说膰?,弟子顏回一度在亂中失散,。見面后,孔子說:“吾以汝為死矣,?!鳖伝卣f:“子在,回何敢死,!”這個對話是嚴(yán)肅之談,,它可不是玩笑,因為在這場劫難中,,孔子是隨時有生命危險的,,以至于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此外,,孔子曾如此評價學(xué)生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币驗樽勇沸郧閯偭?,孔子擔(dān)心他不能壽終,后來子路死于衛(wèi)國內(nèi)亂之中,,孔子的擔(dān)憂不幸成真,。從這些細節(jié)里,,都能看見古人面對死亡時的坦然態(tài)度,。
曾子病重的時候,寢臥的席子很華美,,一名童子看見,,無意說了一句:這是大夫用的東西啊。曾子并非大夫階層,,他意識到自己違禮了,,馬上要求兒子曾元換席子。曾元不同意,,說:“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請敬易之,。”意思是曾子的病很嚴(yán)重了,,不能隨便動,,希望明天再換席子。
對于這個請求,,曾子不同意:“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彼?zé)備曾元愛人,還不如一個童子,。在他的堅持下,,曾元把席子換掉,,還沒在新席子上躺安穩(wěn),曾子就去世了,,終生不違儒者本色,。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時刻,,曾子父子都不避諱言死,。
古賢不諱言死,其實就是他們常思考生死問題的體現(xiàn),。對于他們來說,,死且不諱,因此遇到失意之時,,更不避忌發(fā)出哀音,。“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言易好”的原因在于,,嚴(yán)肅生命所發(fā)出的窮苦之言,往往觸及人生深層問題——比如生死——這已不僅是一己悲歡了,。
至于那些總是意識不到自己不能永生的人,,往往不僅忌諱言死,更恐他人嗤笑,,連愁緒也不敢吐露,。這些人讀李賀的詩,多半不能卒章,,這并不能說明他們比李賀奮發(fā)有為,,而是因為他們的思力無法承受李賀如此沉摯的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