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沒多久就由母親娘家人撫養(yǎng),。童年記憶中,外公是個忙人,,外婆是根拐杖,。一個永遠忙碌,遠遠注目,;一個握在手心,,溫和踏實。
外公七十出頭就走了,。他不是那種高大威武的漢子,,但憨厚樸實、力大無比,,做人做事干脆利落,,鄉(xiāng)里尊稱李二爺。外婆姓王,,出生于上世紀早期,,本是城里一布商大亨的千金,后家道中落,,加之戰(zhàn)火紛飛,,顛沛流離,輾轉(zhuǎn)至洞庭湖,,年幼便嫁到李家,,與外公攜手五十余年,生兒育女12個,,最后僅存活六人,。
外婆篤信佛教、與人為善,,從不殺生,。遇到打鳥掏蛋的頑皮孩子,她總拿出好吃的,,哄著他們將鳥放生,。有上門乞討者,無論家里多窮,她也翻箱倒柜打發(fā)一點東西,。一年四季家里總有滿屋的人扯談聊天,,外婆總是樂呵呵地待客,無論芝麻豆子姜鹽茶,,還是瓜子花生紅薯片,,她總舍得把家里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給客人吃。
外婆沒上過學,,但略通文字,,能背《三字經(jīng)》《增廣賢文》等古文,會講《封神榜》《岳飛傳》《三國演義》等民間故事,。她從小跟我念叨三句話:多讀書,,勤快點,有良心,。小時候似懂非懂,,長大后慢慢明白,外婆以一生的苦難與閱歷告訴后輩,,要自立自強,、寬厚仁慈,有本事,、走正道,,不傷天害理,不顛倒黑白——這是做人的底線,,也是人生的目標,。
外婆喜歡勞動,凡事精益求精,。猶記得,,靜謐的深夜,昏暗搖曳的豆油燈下,,外婆不是在納鞋底就是在織毛衣,。我迷迷糊糊入睡,有時一覺醒來,,她還在忙碌,。我至今保存著外婆編織的毛衣、棉納的鞋墊,、做的蚊帳,。這是外婆留給后人的傳家寶,更是精神上的定海針,。
外婆家教嚴格,、性格耿直,。有次我跟她去鎮(zhèn)上走親戚,那家桌上有個漂亮的鐵盒子,,里面裝著餅干,。我和幾個小伙伴趁大人不在家,合力打開盒子,,每人偷吃幾塊并恢復(fù)原狀。他家大人回來后,,把自家孩子訓(xùn)了一頓,,顧及我是客人,沒有批評我,。第二天,,這事被外婆知道了,她把我叫到無人的小巷子,,拿起一把竹條狠狠抽打我的手心,,這是我記憶中惟一一次體罰。她邊打邊流淚,,說沒教好我,,細小偷針,長大會偷金,,直到我認錯才撒手,。
她心痛地撫摸我手心的血痕,把我領(lǐng)到街上小店,,小心翼翼地打開貼身的小布包,,揀出幾張皺巴巴的紙幣,給我買了兩個白糖餃子,。那是我童年記憶最深刻的一頓大餐,,我邊委屈抽泣邊狼吞虎咽,一口氣吃完兩個餃子,,連包裝紙都舔破了,。三十多年過去,如今每次看到攤點上的白糖餃子,,就想起傷心的外婆,,想起那頓體罰、那餐美食,,更想起做人的尊嚴,。
外婆一生勤勉,沒有享福,,只有辛勞,。那時,,我家祖孫三代蝸居兩間半茅棚小屋,家里陰暗潮濕,。我和外婆住的小間與廚房相通,,被子衣裳都滿是油煙味。外婆患有支氣管炎,,天一轉(zhuǎn)涼,,就會聽到她劇烈地咳嗽,全身像扯風箱一樣振動,。
七歲那年,,鄰居家蓋了磚瓦房,很寬敞氣派,。她領(lǐng)著我圍著那房子看了好幾遍,,長嘆一口氣——唉,要是我們也能住上這么大的房子,,該有多好啊,。當時我吹牛,長大后一定要蓋比這還大的房子,,接外婆去享福,,可惜,老天并沒有給我這個報恩的機會,。
后來,,外婆和舅舅漂在異鄉(xiāng)。1998年深秋,,外婆因病去世,,享年79歲。我牢記外婆的話,,也讀過一些書,、做過一些事、幫過一些人,,有了孩子,、買了房子,天天能吃上餃子,??墒峭馄牛辉谏磉?,房子餃子到哪里與您分享,?如果真的在天有靈,您老人家一定看得見吧,。
這些年,,每次去異鄉(xiāng)憑吊,,都是一次祖孫之間的心靈感應(yīng)。我知道,,您在時刻提醒孫兒,,不要忘本,也不必害怕,,學會放下一些,,記得堅守一些。無論身處何方,,歷經(jīng)多少磨難,,外婆的叮囑言猶在耳:多讀書,勤快點,,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