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女兒講《死了一百萬次的貓》,。女兒憂心忡忡地問我:“爸爸,你會死嗎,?”
我說:“會,,但是在很久以后?!?/p>
她確認那一天她早就長大了,,不再像現(xiàn)在這樣需要我。盡管她難以想象那是什么樣的情況,,但她還是松了口氣,,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又擔心起來,。
“爸爸,,萬一我還沒長大呢?”她的意思是,,她害怕自己還沒有獨立能力的時候,,我就離開了她。我的第一反應是告訴她:別瞎想,,不可能的,。但我轉(zhuǎn)念一想,這樣就夠了嗎,?
我說:“你是不是擔心爸爸死了,,會發(fā)生很不好的事,。”女兒點了點頭,。我問:“你最擔心的是什么,?”女兒說:“沒人給我買好吃的、買玩具了,?!?/p>
“可是你買的東西比較大?!薄皨寢寱o你買,。”
我不由得笑了,,但還是鄭重其事地告訴她:“你還沒長大爸爸就死了,,這個可能性很小很小。萬一發(fā)生了,,我說的是萬一哦——爸爸也會留下一些錢,,這些錢可以一直給你買好吃的,買很多玩具,,明白了嗎,?”
她點點頭,開心起來,,跟我玩貼紙,。玩了一會兒,又有新的擔心:“可是,,那樣就沒人陪我玩了,。”我哭笑不得:“那你想想,,爸爸出差的時候,,你是跟誰一起玩的?”
這是我和女兒前幾天發(fā)生的一場對話,。從傳統(tǒng)觀點來看,,女兒的想象有一些“大逆不道”。了解精神分析的人,,大概還會扯到“弒父情結(jié)”之類的潛意識,。過得好好的,憑空設想這些壞事的發(fā)生,,何必呢,?但是這些黑色的想象,對女兒的內(nèi)在世界形成所謂的安全感和可控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總的來說,,成人世界很避諱這樣的想象,有類似想法也不能公開說出來,,最好能從腦子里把它甩出去,。所以遇到這些想法,很多人會讓孩子閉嘴,,簡單地回應他們:“不可能,。”有的人可能還要罵:“整天胡思亂想什么,!”
但,,不是不可能,是可能的,。只是我們不愿意承認那微小的、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罷了,。
這里有一些文化上的迷信,。有時我們會擔心,思考這些事情會增加無端的厄運,。逢年過節(jié),,有人甚至忌諱聽到“死”、“病”這樣的字眼,,本質(zhì)上是因為我們自己難以面對那些可能性,,想到它們會心煩意亂。
但你不面對它,,不等于它不存在,。越是心煩意亂,說明那些可能性越在暗暗地侵擾我們,。我們知道每天都可能有意外發(fā)生,,而今天恩愛的夫妻有很大比例走不到最后,這才是我們心煩意亂的根源,。我們知道那些黑色的想象并非空穴來風,,這是我們最無法面對的,我們只能甩甩腦袋:“別瞎想了,,我的運氣不會那么差,!”
有時候,想一想它,,跟別人談論它,,也許反而是有幫助的,它會讓我們覺得有些事就算發(fā)生了,,也不見得就是世界末日,。生活還會繼續(xù),,而且常常沒那么難——那些事雖然痛苦,但也不是不行,。否則,,帶著“一旦發(fā)生,后果不堪設想”的可能,,人就沒辦法踏踏實實地活下去,。《基督山伯爵》里,,瓦倫蒂娜的爺爺預見到孫女會被繼母下毒,,于是他花了很多年,讓孫女持續(xù)服用小劑量的毒藥,,以培養(yǎng)耐藥的體質(zhì)——這幫助瓦倫蒂娜扛住了致命的一擊,。“黑色的想象”有時候就是小劑量的毒藥,,它不是反復的,,沒有建設性的焦慮:“千萬不能這樣……”而是通過想象,把焦慮的“后果”補完:“如果真的這樣了,,我可以怎么辦,?”在最壞的可能性之下,把故事繼續(xù)下去,,并且最終相信:不過如此,。
我們的安全感并不來自于“糟糕的事永遠不會發(fā)生”——雖然我們也希望如此,但更為現(xiàn)實的安全感,,是相信糟糕的事就算發(fā)生,,我們也能應對。黑色的想象是一個友好的忠告,,提醒我們有些事情要準備好,。你有沒有想過它,并不會改變它未來出現(xiàn)的概率,,而你有沒有做好準備,,卻足以影響你當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