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
哈薩克斯坦的官方語言是哈薩克語,但是能講這種語言的人卻非常之少,。即便是哈薩克族人,,熟練掌握本族語言的人數也不到人口的一半。蘇聯(lián)解體后,,中亞諸國大都推行“去俄化”教育,,但是哈薩克斯坦選擇了并不激進的道路,。
司機是韃靼人,只會講俄語,,不會講哈薩克語,。在阿拉木圖,到處可見俄語標志牌,,卻很少看到哈薩克語的,。究其原因,是因為納扎爾巴耶夫總統(tǒng)本人并不是強硬的民族主義者,。在蘇聯(lián)時代,,納扎爾巴耶夫從鋼鐵廠的技術人員一路攀升,甚至一度有望接任戈爾巴喬夫,,成為蘇共的總書記,。在所有的加盟共和國中,他態(tài)度最為強烈地反對蘇聯(lián)解體,。然而正是在阿拉木圖,,1991年冬天的一場會議,決定了蘇聯(lián)解體的命運,。
在阿拉木圖,,街道是橫平豎直的。壯麗的天山就在城市的邊緣,。陽光下的山體呈現出一種墨色,,溝壑清晰可見,只有山尖上還保留著一絲積雪,。1854年,,哥薩克騎兵在這里建立堡壘,開啟了阿拉木圖的歷史,。1966年,,一場大地震抹平了城市。眼前的一切幾乎都是此后重建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帶著蘇聯(lián)的印記,。
一輛老式公交車緩緩駛過,上面坐著哈薩克人,、韃靼人,、俄羅斯人,還有被斯大林遷徙至中亞的朝鮮人,。他們都說俄語,,他們都面無表情,就像外面相當空曠的街道,。幾年前,,納扎爾巴耶夫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至更靠近俄國的阿斯塔納,。從此,阿拉木圖就稍稍遠離了能源經濟帶來的喧囂,。這座城市當然也在發(fā)展,,只不過步調緩和了許多,街上也看不到什么扎眼的豪車,?;蛟S正因為此,我對阿拉木圖的喜愛遠超過阿斯塔納,。
綠色大巴扎(Green Bazaar)曾經是這座城市的中心,,現在仍然保留著游牧國家的靈魂。走過一個個販賣水果和干果的攤販,,我看到堆積如山的物產,,其中也包括哈薩克斯坦引以為傲的蘋果。一個哈薩克小販削了一塊蘋果給我,,我并不意外地發(fā)現,,味道和阿克蘇糖心蘋果差不多——這兩個地方相距并不遙遠,共享著類似的土壤和光照,。
另一塊區(qū)域全是賣鮮肉的,,從牛羊肉到馬肉、豬肉,,無所不有,。這也表明,阿拉木圖依然是一個信仰與習俗混雜的地方,。哈薩克人是溫和的穆斯林,自然吃牛羊肉,。但他們也是草原游牧民,、突厥化的蒙古人,所以也愛吃馬肉,。鉤子上掛著整條馬腿,,肉案上擺著粗大的馬脊骨。一個戴著帽子的哈薩克少女,,正用尖銳的剃刀,,剃下脊骨上的瘦肉。
在這里,,賣肉的攤販有著清晰的種族區(qū)分:賣牛羊肉的是哈薩克人或者韃靼人,,賣馬肉的都是哈薩克人,只有俄羅斯人才會賣豬肉——他們的祖先是頓河流域的哥薩克,、探險家,、匪徒,、逃跑的農奴,或是被發(fā)配至此的囚犯,。一個小販的臉上帶著一絲日耳曼人的傲慢神色,,他的祖先大概來自伏爾加河中游,是葉卡捷琳娜大帝開發(fā)那里時從德國黑森地區(qū)招募來的,。我還看到了仍然在賣泡菜的朝鮮女人,,盡管她們早就忘記了朝鮮語。
在賣奶制品的區(qū)域,,除了各色奶酪,,當然少不了“庫米思”,又稱“馬奶酒”,。作為哈薩克的國民飲料,,庫米思一度風靡俄國。那是帝國征服中亞后,,隨著韃靼商人傳入的,。當時,這種異域飲料被認為擁有近乎神奇的療效,。1901年,,身患肺結核的契訶夫乘船在伏爾加河上蜜月旅行,醫(yī)生開出的藥方正是“馬奶酒”,。于是,,在蒸汽輪船上,大作家一邊為他的小說做筆記,,一邊啜飲著馬奶酒,。
我喝不慣馬奶酒,而且喝酒為時尚早,。在大巴扎門口,,我買了一杯格瓦斯,感到自己的確置身中亞,。
大巴扎里的馬肉
賣泡菜的朝鮮人
奶酪和馬奶酒
午睡的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