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是枝裕和受侯孝賢影響頗深,兩人關(guān)系也較好,,采訪前,,我特意找出本刊老記者余楠兩年前做的侯孝賢封面,,打算見面時送給是枝導(dǎo)演。
果不其然,,一看到雜志封面上的侯孝賢,,是枝裕和立馬雙眼放光,用蹩腳的漢語熟練地念出了他的名字:“噢,,Hou Hsiao-Hsien!”
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大多數(shù)時候,采訪對象會在此時把這份樣刊擺在一邊,,抬眼看你,,作出“我準(zhǔn)備好了開始問吧”的抖擻模樣,快節(jié)奏地駛?cè)朊麨檎皆L談的軌道,,干凈利落地把這些瑣事拋在剛過去的時間里,。
但是枝裕和令人微感訝異地留在了那個過去的時空——他極認(rèn)真地翻看著,一頁一頁,,速度緩慢——就好像自己看得懂似的,。
我盯著他翻雜志的從容勁兒,不由得猜,,他現(xiàn)在在想什么呢,?試圖從認(rèn)識的漢字里解讀文意,還是在揣摩雜志的品格,?
好像突然就明白了他電影里那些慢鏡和空鏡的由來,。后來采訪結(jié)束,我告訴他,,自己最喜歡的是枝作品是《比海更深》,,他又露出疑惑:“每次有人這么說時,我也都很好奇,,可以問問你為什么喜歡嗎,?”明明在別處是可以言笑晏晏、客套結(jié)束的話題,,他不趕時間也不敷衍地要仔細(xì)聽你說,。說完了,他忍不住還要追問:“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嗎,?”分不清誰才是記者,。
于是又明白了許多周邊采訪里,各種人從是枝裕和身上感到的信任,。自己的心意和想法,,被認(rèn)真對待了,被不帶審視和偏見地問詢了,被一種令人舒服的好奇看見并撫慰了,。這種好奇不是源于某種自戀式的狹隘,,而是源于對世界的無知與敬畏——在見識過許多名不符實卻自視甚高的人后,在固執(zhí)與固執(zhí)交鋒撞得頭破血流時,,在數(shù)度警醒勿陷入自我掙扎的泥潭與試圖解脫中,,我逐漸意識到,處理與自我的界限何其難,,而是枝裕和這樣的存在,,又何其珍貴。
我們最后選了“天真”作為是枝裕和的封面標(biāo)題,,也正是出于此,。這是樹木希林在周邊采訪中對是枝導(dǎo)演的評價,日語原話是“無邪気”,,加上一句“好奇心旺盛”,。盡管我開玩笑說,“天真是枝裕和”這六個字?jǐn)[在一起,,看起來總像是在說“今兒天真是好啊”,,但編輯翁倩還是選擇堅持,理由是一句我不能更贊同的話:“天真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p>
為此我特地去查了“天真”的詞源?!肚f子·漁父》有云:“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故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鼻傻氖?,寫是枝裕和時,老莊道家對“空”“無”的闡釋確乎時常浮于心頭,。心空乃容萬物之大,,忘我方得世間廣義,這在是枝裕和身上顯得如此自然,,也許比天天把這些詞掛嘴邊的僧人踐行得更好,。
字句輕巧,行之實難。見過是枝裕和后,,我有時會想,,這空如容器的姿態(tài),究竟是天分還是后天訓(xùn)練可成,?作為寫作者,,我還艱難地在文字與自我的界限里找平衡,很多時候舍不下心有不甘的控制欲,。恰在此時,,看到朋友董婧讀完馬爾克斯《一個海難幸存者的故事》后寫下的幾段話:
“對于一個寫作者而言,敢于放棄自我是難能可貴的,。而考慮到這個自我竟是馬爾克斯,,就更加可貴百倍千倍了……即使是新聞寫作也不可能完全杜絕自我的出場,但對于這個常常自鳴得意而又裝腔作勢的自我來說,,多加小心總是沒錯的,。”
如若還達(dá)不到是枝裕和的境界,,就先從多加小心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