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世界里,,有兩件事(其實是同一件)讓人相當不滿也不解:一是影視劇主角永遠是年輕女性,她們的主要任務(wù)就是談情說愛,。二是35+的女演員面臨無戲可演的局面,,即便得到演出機會,也往往是配角,,40+就得扮演婆婆和媽媽,。
有網(wǎng)友于是假想了一部戲,名叫《淑女的品格》,,由四位40出頭的女演員主演,,她們是袁泉(1976年)、曾黎(1976年),、陳數(shù)(1977年)和俞飛鴻(1971年),,她們在戲里的角色是設(shè)計師、教師,、公司總裁和醫(yī)生。她們負責工作,、戀愛,,被同事和合作伙伴景仰,而不用保媒拉纖,、催婚嫁逼生育,、跟親家交流生活心得——那是她們這個年齡段的女演員馬上就要面臨的角色。
?
袁泉
?
但這暫時只是狂想,,是一廂情愿,。因為女演員的角色,角色的性格,、任務(wù)以及她們承載的價值觀,,不是導(dǎo)演決定的,不是投資方?jīng)Q定的,,而是整個社會決定的,。
80年代前,中國的女演員所出演的角色是有政治功能的,,她們的形象面向公共空間,。90年代,女性形象開始回歸正常,,這個時期的銀幕女性代表是劉慧芳,、頌蓮、秋菊,,也是杜梅(江珊在《過把癮》里扮演的角色),、林格格(徐帆在《永失我愛》里扮演的角色),蘇麻喇姑(茹萍在《康熙大帝》中扮演的角色)。但不管他們生活在城市或者鄉(xiāng)村,,都是傳統(tǒng)女性的再現(xiàn),,她們的個人價值和她們對家庭的貢獻、對愛情的貢獻,,牢牢拴在一起,。
?
俞飛鴻
?
職業(yè)女性極少作為主角出現(xiàn)在90年代的熒屏上,幾部有影響力,、以職業(yè)女性為主角的電視劇都產(chǎn)自廣東:《公關(guān)小姐》《情滿珠江》《外來妹》,,這些電視劇呈現(xiàn)了女性在情感和家庭以外的價值,她們認真對待愛情,,但愛情卻只是她們生活的一部分,,當愛情和事業(yè)、正義沖突時,,她們甚至可以拒絕愛情,。即便今天來看,這些電視劇里的女性觀也是非常先進的,,可惜,,這類職場戲略一萌芽就再無后續(xù),這種女性形象只是稍一露頭,,就后繼無人,。
此后多年,女演員就等于“年輕女演員”,,女演員一旦超過35歲就自動變成了隱形人,,除了少數(shù)超一線女明星,很少有人能獲得和她們年齡形象吻合的角色,。她們只有兩條路可走,,或者像劉曉慶那樣扮嫩,成為娛樂圈的“丫頭幫”成員,,成為影視劇里的噱頭,、人們的調(diào)侃材料;或者去扮演超過她們年齡的角色,,潘虹和斯琴高娃,、李勤勤都是在還很年輕的時候,開始扮演惡婆婆或者好媽媽,。
?
曾黎
?
2000年后,,一大批杰出女星崛起,城市化的議程大刀闊斧地回到影像世界,。這種進展,,卻并沒有在銀幕女性形象中體現(xiàn)出來,,15年里,銀幕上的女性熱衷于宮斗和瑪麗蘇狂想,,即便以現(xiàn)代生活為背景的女性電影電視劇,,也常常以婚戀和家庭生活為主題。銀幕上沒有女企業(yè)家,、女律師,、女教師、女醫(yī)生,、女警察,,沒有TVB電視劇里常見的那些干練的獨立女性,只有各種女結(jié)婚員,。中國社會對女性生命價值的評判,,是和生育、家務(wù)能力緊密掛鉤的,,也和她們所獲得的婚姻保障緊密掛鉤,。一個女人一旦不年輕,生育可能性下降,,生命價值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狂飆崛起的中國,,在急速運轉(zhuǎn)中有了一種青春饑渴,需要年輕面容來擔任銀幕圖騰,,不光女演員的生命周期在縮短,,男演員的青春其實也十分短暫。
銀幕上的女性形象,,和這個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城市奇觀的時代并不匹配,,整個社會,還試圖把女性按壓在家庭角色里,,男性還試圖把愛情當作玩具甩給她們,,消耗掉她們的整個生命。當然,,這種努力必然是徒勞的,,《淑女的品格》必然會成真,因為那才是時代真正的去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