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手做“心智障礙者”這個選題之前,,我對這個群體有過夸張的想象:沉默寡言,、脾氣暴躁,;嘴角流著涎水,走路四肢不協(xié)調(diào),,生活不能自理;擁有畸形的童年,狀貌扭曲地生活在一個個因他們而變得不幸的家庭當(dāng)中,。
直到我見到那些孩子和家庭,,看見他們積極向上、熱情而快樂地活著,,比我想象中更接近“普通”地活著時,,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一種奇怪的刻板印象,,陷入了媒體和悲慘故事堆積起來的對連鎖厄運的描述,,同時也陷入了連我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歧視怪圈。
我非常好奇,,這種未經(jīng)察覺的歧視目光和刻版印象究竟是從何而來,?在這樣的思考中,我認(rèn)為我首先要做的便是完全地,、不帶偏見地去呈現(xiàn)這些孩子以及他們家庭的真實狀況,,從心智障礙者本身出發(fā),讓人們以最平視的,、最貼近他們自身的視角去體會他們的一天,,去體會他們微小的心理波動。
這樣的一天是細(xì)密的,,是瑣碎的,,甚至連任何波動都是最平凡的。然而就在這種平凡之中,,這些心智障礙孩子的存在本身依然驚奇地躍出了紙筆能夠描述的范圍之外,,他們靈魂的純粹程度,他們對人心的敏銳洞察力,,他們的思維活躍,、熱愛生活、吃苦耐勞,,有時甚至令我感到自愧不如,,也感到質(zhì)疑他們低能的我們其實非常奇怪。
質(zhì)疑這些孩子的包括他們自己的家長,。因為觀念的束縛,,家長們無法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所謂的“正常成長”,也因為這種無法相信,,家長們認(rèn)定孩子沒有能力去正面承受來自社會的異樣目光,。孩子們的成長因此被擱置,而他們本該擁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一個更廣大的世界,。
在這個問題上,,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的理事長李俊峰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家長們,,害怕面對挫折的或許并非孩子,,而是家長自己。
他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曾向眾多害怕孩子遭受二次傷害的家長們厲聲詰問:
“誰的成長又不曾經(jīng)歷過傷害,?”
這個問題直指核心。它既指向心智障礙的孩子們,,也指向他們的家長,,甚至指向整個心智障礙問題的定義——也就是我們究竟如何看待“障礙”這個問題。
融愛融樂所提出的許多觀念創(chuàng)新,,包括他們的核心理念之一“家長走出來,,孩子才有未來”,其實也都是在嘗試著闡釋如何對待“障礙”的話題,。
對于心智障礙的孩子們來說,,“障礙”是他們因為機體功能損壞而遭遇的某些限制;對于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們來說,,“障礙”是他們養(yǎng)育這些孩子的額外負(fù)擔(dān)和來自社會的歧視目光,。
而對于普通人,難道就不存在“障礙”嗎,?就能免于一切傷害和挫折嗎,?選擇逃避和無視這些問題就能夠永無后顧之憂嗎?
因為這個選題,,因為這個人群的特殊遭遇,,我得以重新思考對于“障礙”概念的界定,同時也得以思考“障礙”之于人的生命,、之于社會發(fā)展,、之于事物的成長演變的微妙意義。
世上本沒有無障礙的人生,,每個人身上也都存在這樣那樣的限制,。我們之所以對心智障礙群體懷抱偏見,或許正是由于我們對“障礙”概念的理解太過偏狹,,由于我們對自身存在的限制都沒有完整的理解與接受,。
今日他們因為他們的特殊障礙而成為弱勢群體,明日或許我們也會因為我們的某種障礙而成為另一種弱勢群體,。要消解這種“杞人憂天”,,只能有賴于我們的社會去正視、包容和接受更多這樣的特殊群體,。
畢竟誰也不能保證,,下一次,,再下一次,我們不會成為下一個特殊的“障礙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