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影迷眼里,,導演李安一直是溫柔的代名詞,,因為他曾經的電影溫情脈脈,感情細膩,,帶有視角獨特的人文關懷,,他謙卑的態(tài)度和害羞靦腆的笑容也加深了他給人們的謙謙君子的印象。
可是當李安在思考把120幀定為電影未來走向,,并在此道路上越走越遠時,,讓觀眾花200元高價支持《雙子殺手》的他是否還能稱得上溫柔呢?
眾所周知,,李安的偶像是導演伯格曼,,伯格曼擅長用人物特寫鏡頭去展現角色的情緒、情感,,這也成為李安一以貫之的風格之一,,當他選擇挑戰(zhàn)120幀技術時,,他也曾在采訪中說過,之所以用高幀率來拍電影,,是因為在這種格式下,,人臉前所未有的清晰。
三年前第一部120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上映,,雖然在北美票房慘敗,但是在中國,,一部分影迷表示,,確實透過逼視人臉的清晰影像感受到了主角臉上被放大的情緒,尤其是那一幕:站在球賽中場表演舞臺上的比利,,看著眼前的煙花和舞蹈,,腦海中不斷閃回伊拉克戰(zhàn)場的血腥與殘暴,不僅水汪汪的藍色眼睛,,甚至微微張開的毛孔,,都因為PTSD(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而露出驚恐和慌張。
評價毀譽參半,,很難說120幀技術是否真的被驗證為合格的視聽藝術,。所以當李安說想用武戲為主的動作片凸顯120幀的優(yōu)勢,解決24幀中存在的畫面模糊等問題,,使觀眾有更加沉浸的觀影體驗時,,我們姑且還是期待的。
我可以理解李安的愿景,,他想用120幀清晰展現角色五官,、肌肉的細微變化,從而讓觀眾盡可能“觸碰”到人物靈魂,,實現一種比語言和劇情更精準和凝練的表達,。與此同步的現實是,北美沒有一家影院采用4K/3D/120幀技術(因昂貴的設備升級),,而中國滿足放映要求的影院不超30家,。
為了比較24幀和120幀的差別,作為普通影迷的我觀看了兩場《雙子殺手》,,影片講述了即將退休的老殺手亨利發(fā)現最后一次任務有隱情,,在追查過程中被克隆自己的年輕人小克追殺的故事。兩次觀影體驗比較,,120幀版本畫質更明亮,,視線更開闊,動作戲更顯逼真,,除此之外,,不同幀率并沒有帶給我強烈的沖擊觀感,。
如此說來,真實感真的為《雙子殺手》錦上添花了么,?個人覺得未必,。影片中的小克本是一個為身份所困的克隆人,在與威爾·史密斯飾演的老殺手亨利的幾次對峙和對話中,,越發(fā)察覺出自己身世的秘密,,但是在高清的畫面中,CG技術合成的小克(年輕版威爾·史密斯)面部表情的僵硬和不自然,,還有面對父權和倫理沖擊時反應的呆滯,,統統都被技術放大了。李安可能也未曾想到,,技術削弱了本是全片最大亮點的克隆人小克理應發(fā)揮的作用,,演員的表演因此大打折扣,連帶影響影片的整體質量,;再加上劇本的羸弱和俗套,,服務于形式的內容也沒能為影片增光添彩。
更有意思的是,,說到底,,這樣一部高科技高投入的影片,其故事內核是反對高科技的濫用,,令人感覺頗為吊詭,。
回到劇本,且不說二十多年前寫好的故事不再適應當下的語境和審美,,就單看故事結尾,,反派死得潦草匆忙,小克取得合法身份,,以克隆人的身份輕松融入了人類社會——擅長探討倫理問題的李安以皆大歡喜的結局代替了有關技術失序的反思,,科技對人倫破壞的主題被淡化。那么,,120幀的使用僅僅是為了讓觀眾沉浸于一部勉強及格的商業(yè)動作片么,?這無論如何也不該是李安的作風。
所以當看到“李安一小步,,電影一大步”之類的宣傳語,,我忍不住站出來投否決票。
我認同120幀的嘗試為電影語言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從觀影體驗來看,,它目前還稱不上具有革命性的視聽語言,接近1.4億美元的投資,,對觀眾觀影習慣和感受的冒犯和挑戰(zhàn)微乎其微,;而且,,拋開劇本單純討論技術也是不合適的,如果大眾對120幀電影的印象停留于此,,遑論這就是電影的未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