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近來頗受爭議的李子柒,,與李佳琦遇到了同樣的難題——他們都不是一夜爆紅,而是積累了幾年的聲譽,,也都被幾百萬人喜歡著,在自己的傳播圈內歲月靜好,。
但突然的“出圈”讓他們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話題在微博平臺的閱讀量接近9億,引來了大范圍爭議,。
李子柒是一名來自四川農村的90后姑娘,,這幾年在各種國內外社交媒體上狂攬了海量粉絲。如今淘寶店鋪粉絲接近300萬,,微博粉絲2150萬,,抖音粉絲超過3000萬,作品在國內全網播放量以10億為單位計算,,隨便拉出一條視頻播放量都能過千萬,,微信公眾號篇篇10萬+,而YouTube訂閱者750萬,。在各種介紹李子柒的推文中,,她的種種數據都被拉出來與BBC、CNN相比較,,這一切似乎就是她起初在國內輿論掀起巨大風波的來源,。
當網紅視頻博主的標簽被拔高為“文化輸出”,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情境中,,一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故事使她成為講述農耕文明的代言人,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擺在面前——這個女孩單槍匹馬,,擁有能夠戰(zhàn)勝一家老牌廣播公司或者是最大官方媒體的力量,,那么她發(fā)布的內容還是否能夠隨心所欲呢?樹大招風,,也將李子柒引向了更多元的爭議中,。
質疑者認為,,李子柒總聚焦于中國農村的舊式耕作生活,不能呈現(xiàn)真實的農村,,迎合了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一種負面的文化輸出。也有論者強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怎么能夠通過一個網紅進行傳遞呢,?這樣的傳播過于膚淺,也似乎貶低了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在被多元解讀之前,,李子柒并不是一位文化傳遞者,把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帽子安在她的頭上,,似乎是種過分苛求,,偶然撞上喧囂的網絡流言,,也是意料之外,。不過目前看來,國內多家官方媒體對于她的態(tài)度倒是多為暗許,,她提供了一個新的讀懂鄉(xiāng)土中國的年輕化視角,,呈現(xiàn)了一個有趣可愛的活的“中國”,也擁有著獨特的跨文化傳播魅力,。
短視頻創(chuàng)業(yè)者從官方到民間,,千軍萬馬,李子柒的脫穎而出本身是值得玩味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做粥從種稻子開始,,釀醬油從種黃豆開始,,在她的巧手下,桃花釀酒,、繅絲刺繡,、竹藝木工、活字印刷……她似乎無所不能,,很多人“不知道她還有什么是不會的”,。
你可以說她的作品拍攝、剪輯巧妙,,背景音樂恰到好處,,人物服飾也有刻意為之的設定。她很少把正面留給鏡頭,,也很少說話,,視頻幾乎都是默片,,平淡如水,僅有的幾句對話就是和奶奶用方言嘮嘮家常,。沒有旁白解說,,更沒有什么特效和有趣的花絮加持。寧靜的畫面不施粉黛,,卻穿過國界,,征服了不懂中文的全世界網友。
對于這些被匆忙的現(xiàn)代生活,、工作掏空的圍觀者而言,,李子柒視頻中的鄉(xiāng)村被建構為美好的田園牧歌景觀,它是故鄉(xiāng),,是去而不復返的曾經,。木屋、梅菊,、荷田,、桑麻,這類農業(yè)文明的文化象征符號一再出現(xiàn),,喚醒了大眾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成為詩意棲居的寄托和治愈良藥的存在。
“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海德格爾也曾如此反抗生活的冰冷,。百分之九十的人悶頭行走于鋼筋水泥森林中,而李子柒實現(xiàn)了這些同齡人可望不可即的夢想生活,,不用趕通勤打卡上班,,沒有辦公室斗爭,生活在如詩如畫的環(huán)境中,,她具有不可復制性,。爭議的兩派各執(zhí)一詞,李的粉絲們是在捍衛(wèi)她嗎,?是,,又不僅是,他們大概也是在捍衛(wèi)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童話,。
究竟是不是文化輸出似乎并不重要,,“輸出”雖成結果,但起初的“輸出”行為沒有那么多預設的功利目的和動機謀劃,,她只是一位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在用自己的勤奮和纖巧記錄生活的美好而已。